張新康老人提供的當年登報的錄取新生名單復印件。
1952年新中國首次高考時間為8月15日、16日、17日,作文題是《記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國懷抱》。全國高校只招5萬人,整個華東區考上中南同濟醫學院的僅83人。到了學校,學子們吃的、住的、書籍、講義全部免費。大學生戴著校徽走在漢口,路人都覺得很稀奇。
目前,正是大學新生入學之際。80歲的張新康老人一筆一畫給本報來信,附上他當年大學入學時登報的全國高等學校錄取新生名單復印件。60年前,考上大學,可是要登報的!
60年前,全國高校招多少人?答案是:5萬人。
而據2009年資料,按錄取率80%計算,僅上海市就有近6萬人可上大學。
60年的變化是:從百里挑一,到千軍萬馬走上康莊大道。
據了解,退休前,張新康是武漢市第一醫院眼科教授。1952年,他從上海考到武漢,一待就是一個甲子。
趕上新中國首次高考
1952年,新中國舉行第一次高考。此前,也有分區統考或聯考。從此,中國高校招生進入“高考時代”。那年,張新康們的高考時間是8月15日、16日、17日,高考作文題是《記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國懷抱》。
張新康還趕上了中國第一次大規模院系調整。他回憶說:“我報的是國立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被錄取到武漢中南同濟醫學院。原因是國家決定院系調整,上海醫學院較多,而湖北只有湖北醫學院以及武漢大學醫學院部分班級。”
從報紙上知道自己考上了
“9月1日是開學的日子。60年前的10月份,我在上海,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上了哪所大學。因為當時全國錄取名單先由報紙公布,后寄發錄取通知書。我擔心從成千上萬的名字中找不到自己,所以也就不找了。是同學查到以后告訴我的。”張新康老人在信中寫道。
記者在一份報紙復印件上看到,1952年9月25日第五版上登有“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生錄取新生名單華東區部分”,張新康的名字正在其中。當時,整個華東區考取中南同濟醫學院的僅83人。
張新康第一次坐三天四夜的輪船到武漢,“到了學校,吃的、住的、書籍、講義,全部免費”,“每日11時—11時40分,小組閱讀《長江日報》”。
老人介紹,當年學校的宿舍只有兩層樓,武漢也不像現在擁有這么多大學,“戴著校徽走在漢口,人家都覺得很稀奇”。大學生“金貴”可見一斑。
他說,當年沒有人愿意將戶口遷出上海。他“稀里糊涂”地將戶口遷到武漢,最終留了下來。而如今,大學生流動性大,愿意來武漢的不少。“希望武漢的新同學們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記者李佳)
親歷者:當年發榜昭示公平 如今登報為了營銷
長江日報老報人皮公亮先生告訴記者,1945年他考上武漢大學,那時還沒有全國統考;他參加了武漢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大的聯考。發榜時,他在全國性大報上欣喜地發現了自己的名字。
中國教育史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余子俠告訴記者,在全國實行統考之前,考大學很自由,可報考很多學校,有點類似現在報考博士研究生。登報是為了便于考生查詢;另一方面,也是中國“登科”、“發榜”傳統的延續,昭告天下以示公平。“那時,發榜登報都是政府行為,是不要錢的”。
余子俠說:“新中國成立后,錄取登報逐漸淡出歷史。不過,許多地區還將張榜傳統延續了下來。1977年,我考上大學,縣城公共汽車站墻邊發布了全縣‘登科錄’。當年,全縣考上大學的不過303人。在縣城里,這是很榮耀的事。”
他說,進入新世紀,考上大學登報“變了味”。一些中學或地方在報紙上投入廣告費大搞“金榜題名”,“狀元”滿天飛,更多的是一種營銷學校或地方的手段。(記者 李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