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12月5日專電(記者 王立武)珠算過時了嗎?在計算機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這似乎是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因為,在實際的社會應用中,珠算幾乎已經淡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4日在阿塞拜疆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的珠算,能否因“申遺”而迎來傳承的春天?
有了鍵盤就能丟了算盤?
算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在生活中銷聲匿跡。是否有了計算機,珠算就該進博物館了?
電子計算技術出現的最大益處,是大大縮短了現代人在計算方面所要花費的訓練時間,電子計算器基本不需要學習,看得懂加減乘除符號就能算對題目。珠算的計算技術則不一樣,這些技術的掌握,都需要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去背誦口訣,去練習,離不開“熟能生巧”四個字。
上海市珠算心算協會會長張德和等學者認為,珠算是國寶,不能丟。電子計算機不可能完全代替算盤,使用算盤和使用電子計算工具并不矛盾。專家學者們大致給出三點理由:
加減法和一位乘法,珠算比計算機快,珠算可以對電腦計算起到輔助作用。而且人們日常用得最多的計算仍然是加、減、乘、除,在這些運算中,算盤尤其顯出其輕巧便捷的優點。對日常財務、統計工作中的零星計算,用算盤比計算機更方便;
豐富的實踐證明,珠算除具有教育啟智功能,在培養訓練財會人員優秀素質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優秀的財會人員需要具有認真仔細、快速準確的素質,而珠算的學習過程就是非常有效的訓練形式。
此外,盡管電子計算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算盤不使用電池,沒有輻射,因此這種古老的計算器很“環?!?。
珠算還要不要學?
記者了解到,實際上,在一些財經類大中專院校和財會類中職學校,珠算如今仍是必修課。1997年,財政部曾發布文件,要求所有財經類大中專院校必須把珠算列為必修課程,并與學生的畢業證掛鉤。
有關珠算的規定,還寫進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法規之中。比如,財政部于2005年發布的《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中,第二章第九條就規定,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除了考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外,還要考初級會計電算化(或者珠算五級)。在今年新發布的財政部令第73號——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中,也未曾更改此項規定。
盡管專家學者們一直在堅持,相關組織機構一直在努力,但學習珠算、使用算盤的人越來越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F在在銀行都是人手一臺電腦,柜員打算盤已見不到。
安徽省文史館研究員方利山說,和其他“非遺”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珠算的傳承體系和傳播方式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不可復原的巨大變化,我們沒有可能再營造出曾經與珠算相應的社會環境。但是,我們可以研究如何把握它的生存機制,怎樣保護它的生存能力等。
安徽程大位珠算博物館館長于剛強說,中國珠算入選世界“非遺”,當然是一種榮譽,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護中國珠算不被社會淘汰,如何能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如果我們只是沉浸于中國珠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那除了自我欣賞之外,珠算離消亡的命運也就不遠了。
計算機時代的珠算文化傳承
記者了解到,盡管珠算“日漸式微”是不爭的事實,但一種在珠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珠心算正走進全國數百所小學的課堂,成為珠算文化傳承最有效途徑之一。
2004年,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立項,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學與中國科技大學、濰坊醫學院承擔研究珠心算是否對兒童智力具有開發作用,這些研究課題到2009年為止已全部結題。研究結果表明,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還應進行珠心算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是看到了珠心算具有開發兒童智力的作用。
相距黃山程大位珠算博物館300米遠的程大位小學,是全國珠算教學試點學校。自1994年以來,程大位小學就在進行珠算教學試點,開展“珠算、口算、心算”三算結合的教學嘗試,并榮獲國內外多次珠算比賽的大獎。
走進教室,小小的學童隨著老師珠算術語的變化,在算盤上輕盈撥動,那份認真和喜愛儼然已全部融到這些動作中?;蛟S,正是孩子們的這份真誠,讓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國家級珠心算教練汪素秋老師任教珠算課程近20年中,始終保有一份絲毫不曾褪色的教學熱情。
汪素秋介紹,珠心算是一種智力體操,在這種智力活動中,兒童的眼、耳、手、口多種器官參與活動;這種活動的背后是千百條神經的參與和大腦細胞的積極活化活動。雙手打算盤,左右手協調動作,左右腦交替運轉,能促進左右腦的協調發展。這種珠心算教育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學生機能、心靈和大腦得到了鍛煉,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意志力、思維敏捷性和直覺反應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最基本的素質。
來自中國珠算協會的信息顯示,不僅中國現在重視對珠算的教育,境外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在到中國考察或觀看過國際珠心算比賽后,將珠心算帶回去用于普及教育,以此開發兒童的智力。據統計,目前在做珠心算教育的已有30個國家和地區。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