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當今畫壇少了君子之交

    博 涵

    秋拍大戲輪番上演,從古代書畫名家到當下藝壇“大咖”,拍賣紀錄迭出不窮,2013年寒冬伊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轉暖似乎已成定局。據(jù)媒體報道,12月2日的北京保利2013秋拍近現(xiàn)代書畫夜場中,齊白石作品《花實各三千年》以3000萬落槌,加傭金達到了3450萬元,創(chuàng)造了齊白石壽桃題材單件作品最高紀錄,成為當天夜場拍賣的一個亮點。有好事者說,齊白石4個蟠桃賣出了3450萬元,相當于一個桃子的價格就超過800萬元,這樣的天價桃子“堪比王母娘娘的蟠桃”。

    據(jù)說這幅作品是齊白石畫給李宗仁的壽禮,李宗仁雖然當時是國民黨高官,但此作并非齊白石“巴結領導”的“雅賄”,而是見證了齊李之間的一段君子之交。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北平一片混亂,糧煤奇缺,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齊白石在北平甚至無法維持生活,李宗仁主動上門看望這位木匠出身的老畫家,指定專人定期送去大米、面粉、煤炭等,并邀請齊白石到家中作客。齊白石對這位素昧平生的李宗仁“禮賢下士”非常感激,特地將一幅壽桃圖贈給李宗仁伉儷。李宗仁回敬他本人抗戰(zhàn)初期在臺兒莊車站拍攝的一幀照片。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為國民黨副總統(tǒng)。他到南京就職時,齊白石不顧八旬高齡趕畫了20幅畫贈給李宗仁,并對李宗仁說:“這些畫留給你,一旦在政治失意時可以派作用場,可使你日后方便。”李宗仁深受感動,他誓言:“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變賣這些畫。”1949年,李宗仁雖匆忙離開祖國卻沒有忘記這批畫,將其隨身帶到海外,一直沒有變賣。

    時下畫家經(jīng)常愿意引用齊白石定潤格銷售作品的典故,用來標榜身價和營銷自己。如果有人批評畫家賣畫唯利是圖,仿佛齊白石就是現(xiàn)代畫壇貪財圖利的始作俑者。在今天的市場環(huán)境下,書畫買賣交易無可厚非,其實不必引用前人軼事為自己涂金抹粉。齊白石確有諸如“草間一粥尚經(jīng)營,刻畫論錢為惜生。安得化身千萬億,家家堂上掛丹青。——客有寫畫求減值者,作此書于寄萍堂上。”“賣畫不論交情,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乃至“花卉加蟲鳥,每一只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只加20元。減價者,虧人利己,余不樂見。”之類亦諧亦莊的告白。但是一方面要看到他的具體所指是那些頻繁討擾索畫的人;另一方面還要看到,齊白石出身木匠,憑手藝吃飯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刻畫論錢為惜生”卻沒有膨脹的物質欲望,生活十分節(jié)儉。更重要的是,齊白石對藝術十分認真,保持著創(chuàng)作的自由,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引領著市場,他無需用心經(jīng)營市場,更不會被市場羈絆。

    事實上,古往今來文人墨客交游往還,彼此都少不了詩詞、書畫作品的酬唱和饋贈,遠的不說,當代書法家啟功將許多作品贈送普通人的故事就有很多。前賢們的贈畫與當今某些書畫家刻意將一幅畫、一個字等同于多少人民幣的“贈送”實在不是一種概念。雖然說市場是書畫家們生存的依托,但不潛心研究藝術,而是利用各種炒作手段抬高身價,畫畫只為畫錢,送畫無非“雅賄”……這些都讓整個藝術環(huán)境缺失了藝術本應有的人文氣息。齊白石打油詩稱“刻畫論錢為惜生”,賣畫賣得坦蕩而風雅,當今畫壇身家億萬、顧盼自雄的“大咖”們誰能如此?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