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天之水微語 > 正文

    宜川戰役彭德懷率部重創胡宗南集團 毛澤東欣慰不已

    編者按:近日,《黨史博覽》發表文章《彭德懷元帥的軍事謀略》。文中記述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殲滅胡宗南集團共2.9萬多人。接到大捷戰報后,毛澤東欣慰不已,摘編如下。

    “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對于這段典故,彭德懷并不陌生。后世“圍城打援”的戰法也當由這里起源。

    在南征北戰的歲月中,彭德懷極善“圍城打援”,以求既攻城克堅,又殲滅敵方援兵,一舉兩得。

    1948年1月初,在西北野戰軍司令部討論戰略進攻方向時,彭德懷提出轉入外線作戰,南出陜中:“我們是打宜川,調洛川(敵人);殲滅劉戡,收復延安。”宜川東依黃河,西連洛川、鄜縣(今富縣),是陜東戰略要地,胡宗南視之為關中屏障,在這里設有兵站,由整編第七十六師一部(第二十四旅)防守。延安仍被敵占,由整編第十七師兩個旅駐守;在延安、宜川之間,整編二十九軍軍長劉戡指揮兩個整編師集結于洛川一帶地區機動,以便北援延安,東援宜川,阻止西北野戰軍南下,企圖實現其所謂“監視三面”的目的。1月底,彭德懷在米脂縣呂家溝召開野戰軍旅以上干部會議。會議確定進行宜川戰役:以一部兵力猛攻宜川,調動洛川等處敵軍來援;先集中兵力在運動中殲滅援敵,然后再奪城。為確保援敵欲罷不能和打援成功,他明確提出:“在戰術上,攻城部隊應積極動作,但勿急克,逼敵馳援;打援部隊應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速戰速決。”

    在部署攻打宜川的同時,彭德懷即著手進行打援的準備。他依據偵察的材料,分析敵軍從洛川等地增援宜川,可能走三條路線:一是經瓦子街到宜川。這是條公路,便于大部隊機動,距離近,增援快,可迅速解宜川之圍,但有遭野戰軍伏擊的顧慮。二是經石堡(黃龍)到宜川。雖也是一條公路,但路況差、距離遠,不利于速援。三是沿第一條道路以北的進士廟梁到宜川。這是條山間小路,地形復雜,重武器不易通過。

    彭德懷在野戰軍司令部分析了敵人的行軍路線。他深知胡宗南志大才疏,非常肯定地說:“根據敵軍過去的作戰行動規律,劉戡從自身的安危出發,是會走小路的。但下命令的是胡宗南,不是劉戡。……此人又主觀成性,對下驕橫,必然命令劉戡經第一條道路馳援。”

    宜川城地勢險峻,多懸崖絕壁,不易攀登。城西是外七郎山,與內七郎山相連,被城墻與壕溝隔斷。正北是老虎山,西北是太子山,東南是鳳翅山,都高達百米,形成天然屏障,是個易守難攻之地。此前,胡宗南視察宜川時,曾狂妄地對劉戡說:“要打兩個仗,一面堅守宜川,共軍攻城就消滅它一部,援軍出動在外線再消滅它一部。”胡宗南的狂妄計劃,與彭德懷的“圍城打援”正好針鋒相對。

    2月24日,西北野戰軍攻城部隊完成對宜川城的包圍;27日,占領了宜川外圍主要據點,就等敵軍來援。一切不出彭德懷意料,胡宗南接到宜川守敵求援信號,火速下令劉戡指揮兩個整編師即日前往解圍。劉戡接到命令后,連會都沒有來得及召開,就下達出發命令,27日進到瓦子街地區。28日凌晨4時,彭德懷等下令:決于明日拂曉發起總攻,殲滅來援之敵。激戰至3月1日下午4時,西北野戰軍占領了公路兩側全部陣地,國民黨軍兩個整編師全部被殲,劉戡走投無路自殺。

    3月2日,西北野戰軍對宜川守敵發起總攻。3日上午8時,全殲宜川守敵第二十四旅,旅長張漢初被俘。至此,宜川、瓦子街戰役勝利結束,殲滅胡宗南集團共2.9萬多人。接到大捷戰報,毛澤東欣慰不已:“在西北戰場上,這是第一個大勝仗。”“這次勝利改變了西北的形勢,并將影響中原的形勢。”3月13日,蔣介石給胡宗南的“手啟電”則悲嘆:“宜川喪師,不僅為國軍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為無意義之犧牲,良將陣亡,全軍覆沒,悼痛悲哀,情何以堪!”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天水三岔 吳砦城
    責任編輯:李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