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0日 09:09 揚子晚報 微博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草間彌生的作品《檸檬水》,成交價為424萬港元文/邱家和
3月,圍繞2015第三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在上周的開幕,還有2個不同層級的藝博會同時舉辦;眾多香港當地畫廊則在藝博會開幕前夕舉辦“畫廊之夜”聯合開幕活動,伴隨著各類活動、論壇和派隊,儼然一個香港藝術周,吸引了來自全球的人群。正如那些藝博會的組織者所聲稱的,香港進入了全球的藝術地圖。
今年香港巴塞爾是第三屆,算上其前身香港藝博會(ART HK)則是第八屆。ART HK 開辦之初,把展期定在5月下旬,而在巴塞爾收購后,展期調整則勢在必行:巴塞爾已經有了2個系列藝博會:6月在歐洲的瑞士、12月在美洲的邁阿密,香港作為其第三個藝博會,原來的會期與歐洲的會期相隔太近,因此他們決定把香港會期改到每年3月。他們說,是為了平衡全年的“世界藝術展地圖”。
藝術市場是“注意力經濟”的前沿陣地,日程表設置的背后,各類買家尤其是大買家的時間與注意力,成為大家爭奪的焦點,可以說那才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稀缺資源。日程表的設置,就是各家藝術機構為爭奪這種珍惜資源而展開的集體博弈。比如對中國或亞洲地區的大買家而言,瑞士的巴塞爾藝博會和威尼斯雙年展會期鄰近,往往會合在一起規劃成一次歐洲之旅。而香港巴塞爾的主辦方能夠把會期從5月改到3月,所憑借的則是巴塞爾藝博會在歐洲長期耕耘形成的品牌號召力。有趣的是由此產生的日程表效應:這一屆藝博會有37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233家畫廊參加,雖然比2014年39個國家和地區245家參展畫廊略有減少,但其中有29家畫廊是第一次參展,大多是歐美重要畫廊。主辦方還表示,會有更多參加瑞士巴塞爾的畫廊來參加香港巴塞爾。有業內人士則強調另一個重要指標——只要看那些歐美大畫廊每一屆都會來,就可見其吸引力了。
3月的日程一旦確定,香港的整個藝術生態就會圍繞這個藝博會展開,讓藝術從其舉辦地香港會展中心,延伸到香港各地:在港麗酒店有一個名叫亞洲當代藝術展的酒店藝博會,以“買得起的藝術品”的親民價格、日常生活起居的環境吸引客戶;在眾多國際大畫廊云集的中環畢打行大樓,“畫廊之夜”吸引的參觀人群摩肩接踵;而在跨國拍賣公司的藝術空間里也在舉辦針對性的活動:蘇富比空間是日韓抽象藝術的展覽,佳士得空間則舉辦一個小型拍賣會,名叫“ASIA+/First Open”……
不過在筆者看來,3月香港最大的看點是香港中心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這個博覽定位為“衛星藝術博覽會”,選擇在中環新海濱搭建了1萬平米的專場,吸引了來自21個國家的75家畫廊參與,其中65%來自亞太地區,19家是香港畫廊。亞洲畫廊的目標是歐美買家,歐美畫廊瞄準的是亞洲買家,藝博會主辦方的目標則是亞洲化。其最直接的效應是更多參加巴塞爾的畫廊會加入香港,香港因此變得越來越像巴塞爾。問題接踵而來:這是香港的巴塞爾,還是巴塞爾的香港?正如其組織者對媒體所強調的,他們不是與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競爭,而是和它同期展出,令香港的藝術周更壯大,吸引周邊地區的藝術愛好者和買家,同時香港市民都可以參與其中。
邱家和(上海) 資深媒體人,2004年起追蹤報道藝術市場。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