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9日 18:41 新浪收藏 微博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德國藝術之域及開放的邊界雙國際展海報新浪收藏訊 2015年3月20日,歌德學院(中國)和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將在南京舉辦德國對外文化關系學院的展覽“德國:藝術之域”。展覽聚焦移居德國的外來藝術家對德國藝術之影響,并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去審視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跨文化問題。展覽同時啟發我們從中國的視角去提問:跨文化交流之于中國的當代藝術意味著什么?“海歸”藝術家如何影響著中國的當代藝術生態?中國當代藝術該如何對話國際文化?展覽“開放的邊界”將呈現十八位曾經在國外留學或生活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以期探討以上問題,并與“德國:藝術之域”展開一場對話。
盡管中國與德國同樣面臨著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問題,兩國的處境不盡相同。從文化藝術上講,在近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德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德國一直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仁人志士前去學習。正如“德國:藝術之域”所展示,這種文化的流入也促進了德國文化的創新與活力。
反觀中國,中國自從鴉片戰爭以來,就不斷被迫“西學東漸”。在這一過程中,西方文化成為我們的一面鏡子,使中國不斷的向外窺視并自我審視。民國以降,以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家,主動到歐洲游學或者求學,歸國后成為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美術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當代藝術成為打破“蘇聯模式”的利器,中國當代藝術家不斷地游走于“中西之間”。與此同時,大批中國藝術家移居海外,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的獨特現象,以陳箴、蔡國強、黃永砯、谷文達、周春芽、譚平等為代表的藝術家一定程度上成為國際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名片。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批“海外軍團”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并影響至今。
這批于八九十年代游走海外的中國藝術家,起初多運用中國的元素結合西方的觀念來表達藝術作品,諸如蔡國強的“火藥”、谷文達的“剪紙”、陳箴的“圓桌”、徐冰的“書法”等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作品漸漸拋棄了民族語言的符號化表達與挪用,更加注重將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作品,包括中國的儒家思想與禪宗精神等。這一代人的藝術創作既接受西方的影響,同時也更多地關注對文化沖突的思考。
新世紀伊始,中國掀起“留學熱”,80后、90后的年輕藝術家們紛紛留學國外。與之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相比,這批藝術家所面臨的語境和成長環境完全不同。隨著文化傳播和網絡交流日益發達,他們以更為開放的姿態迎接國際化,作品創作更加直接、更加時尚、也更加多元。地域或者民族的差異在這一代藝術家的作品中被逐漸淡化。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開放的邊界”呈現的十八位藝術家分別來自三個年代,他們分別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本世紀初留學國外。籍此,展覽試圖不僅從中國的視角,而且以一種歷史延續的方式對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藝術及其對話作出探討。
展覽信息
開放的邊界:對話“德國:藝術之域”
開幕時間:2015年3月20日,周五,15:00
開幕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多功能報告廳
展覽時間:2015年3月20日至2015年4月19日,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免費開放
展覽地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1號展廳、3號展廳
主辦方: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歌德學院(中國)
藝術總監:李小山
策展人:陳瑞
參展藝術家:
谷文達、季鵬、李吉英、劉旭光、郭夢垚、郭熙、馬翀、秦玉芬、譚平、薛問問、王美佳、王濛莎、王志剛、楊重光、楊勁松、張璐、周春芽、朱金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