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省文聯、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潮州市文聯共同主辦,Benews美麗心情支持的“燭墨有情——王永、紀光明書畫作品展”于10月22日在潮州市隆重舉行。
王永、紀光明分別是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以及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二人身為協會駐會干部,長期為廣東美術書法事業效力,做好廣大會員的聯絡、協調、服務工作,組織并策劃了多項大型省展、國展,同時,二人又是專業的畫家、書法家,在工作之余依然潛心創作、孜孜探索,尋求藝術上的突破。展覽取名“燭墨有情”,喻意二人以蠟燭之奉獻精神對待工作,以手中之丹青筆墨抒情明志。
王永,1960年生于河南開封,198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1991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在高校任美術系主任、副教授。作品曾獲全國美展提名獎并多次參加全國各大綜合展、單項展、雙年展、學術邀請展等,在北京,河南,廣東、泰國等地分別舉辦聯展和個展。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廣州畫院藝術顧問、研究生導師。
王永的水墨山水流淌著北方的大氣厚重和南方的秀美靈動,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偏愛厚重大氣,因為我出生在北方;我癡迷秀美靈動,因為我一直行走在嶺南。”王永于筆墨方面有著長期的修煉,對筆性有深層次的領悟,皴法以密集見長,但密中能發虛靈飄蕩之感,繁而不亂,滿而不臃,密而不塞,正好表現南國溪山林木的蒼郁、繁茂和濕潤。再輔之以北方畫家那種沉厚的積墨畫風,用詩意的語境,把山水的空濛意象表現得不僅清潤而且渾厚,于厚重沉郁中盡顯瀟灑天然。在繼承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王永不斷對筆墨的現代元素進行挖掘、學習、研究、繼承,創新,他的畫,虛實關系處理得非常好,歷來畫家都是以虛寫虛,或者以虛寫實,王永卻以實寫虛,突顯出“山有情,云有韻,水有靈,氣有神”。他的畫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學習傳統不死守,敢于突破和創新,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在當代山水畫中,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筆墨與意境有機結合,是擺在每一個山水畫家筆下的一道難題。王永用自己別具一格的山水畫,為這道難題找到了注腳。
紀光明,1955年出生,祖籍湖北大冶。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新聞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十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十一屆省政協文史專員、廣東省文聯委員。2007年作品入選“中國美術館第二屆當代名家書法提名展”、第二屆蘭亭四十二人提名展。2009年獲第八屆廣東魯迅文藝獎。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全國政協、中國美術館等單位收藏。曾獲中國書協成立三十周年貢獻獎、中國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等殊榮,被《書法》雜志評為2007年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榮立三等功一次。
2007年,紀光明全盤籌劃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并取得巨大成功,他的智慧、學養、才情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公務的繁忙沒有阻礙紀光明的創作,置身于中國書法界這個更大的坐標系中,反而讓他看到了自己的方向。“書法以神采為上。字應該寫得工穩、嫻熟,但工穩、嫻熟屬于基礎,只是功夫的再現,不是藝術含量最高的。因此,我的追求方向是清朗、輕靈的格調,沉實的線質和作品中的神采、意味。”紀光明說道。他的作品有意吸收晉唐以來諸家的精華,但更講求活學活用,為了避免顏楷易于給行書帶來的板滯之失,他采用婉暢纖妍的長線條以破之,在長線短點、疾澀干濕的對比中,作品體現出多樣的風格和豐富的內涵。觀其行草創作,一片蒼莽渾樸,點畫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結字略事夸張而馳不失范,尤其是裊裊娜娜的曳筆,常常會給整幅作品增添一抹春色。把凝重、跌巖、飄逸、流動諸種形態結合有致,注重虛實對比、遲速對比,彰顯“大度之象”,這讓紀光明更像一名在書壇優雅漫步的智者。
“我偏愛厚重大氣,因為出生在北方;我癡迷秀美靈動,因為我一直行走在嶺南;我不停地賞閱著帶有各種地域痕跡和個性強烈的畫作。于是我常常思考著自己的路在哪里?在心里,只有忠實于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路才走得明確而堅定。”
——王永
王永畫評:
王永的平實是與生俱來的,是滲溢在他的一切言行舉止之間,無張顯,無造作,妥貼而恰為其分。平常里跟我說些工作的事,嘮叨的是實在的事和實在的話,沒有高談闊論,沒有裝腔作勢,雖無浪漫可言,但于細微之處仍有溫情在。
王永的山水畫,在平實中隱藏著一種力量。他善于運用皴筆,用緩急頓挫提按廻旋的長短線,編織并匯合為一種深沉而悠長的旋律。常敷以線絳,淡淡的色、厚厚的墨,莊重而不輕燥,在茂密之中見空靈,空曠之中見物象,儼然是天地渾厚、大樸至真的境界,是一片曠達物我的精神世界圖景。
平實是王永的性情、氣質與胸懷的折射。他營造的山水世界即是他的精神世界,山水性情即是他的性情。他借助對山水本體的精神觀照完成了對大自然的一種魂魄依歸和審美召喚。“思深遠而有余意,言無盡而意無窮”。
——許欽松(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
王永善用墨,山水畫創作多以墨代色,力求墨色的單純、明快、渾厚、概括。王永還善于用潑墨,潑得開,收得住,放中有收,收中顯放,墨的韻味從宣紙和墨色、水暈的交融之間流出來,是那般的豐富和那般的迷幻。他的墨法,造就了其作品獨特的“墨趣”與墨韻。他的筆墨不是為筆墨而筆墨的虛寫,而是緊扣住描繪對象,用自我的筆墨語言寫出所繪對象的形神關系。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明顯的特征就是借用北方畫家那種沉厚的積墨畫風,用詩意的語境,把南方空氣濕潤、樹木茂盛、云氣飛揚、流水潺潺……的山水的空濛意象表現的不僅清潤,更顯渾厚。通過云煙,濃淡交融、真幻交疊、深淺相輔、虛實相成,顯示水墨的張力。這種水墨語言的表達,不僅具有濃厚的現代感,更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率真與感受。
在繼承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王永不斷對筆墨的現代元素進行挖掘、學習、研究、繼承,創新,他的畫,虛實關系處理得非常好,歷來畫家都是以虛寫虛,或者以虛寫實,王永卻以實寫虛,突顯出山有情,云有韻,水有靈,氣有神。他的畫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學習傳統不死守,敢于突破和創新,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這種純筆墨的畫面,在單純中顯出豐富的東西,別具匠心。“畫為心跡,言為心聲”,王永的畫,借助筆墨這一有效載體,記錄歷史、感悟人生,不外在、不緊張、有氣勢,畫得輕松自然,淡雅素靜。在寫實的大情調下,并沒有讓觀者走進真山真水。也許真山真水,只是他心中的一個影子,他渴望我們走進他的筆墨世界,走進他的情感世界。讓我們在他的畫中,可觀,可游,可玩,可行,找尋一種遠離都市的玩味。
——羅一平(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
王永于筆墨方面有著長期的修煉,對筆性有深層次的領悟,皴法以密集見長,但密中能發虛靈飄蕩之感,故我們在觀看他的作品時,能于那些繁而不亂,滿而不臃,密而不塞的筆墨結構中感受到南國溪山林木的蒼郁、繁茂和濕潤。王永用筆講究以書法筆意入畫法,故其作品所繪物象,既見物理、物情,也見筆法、筆趣,有書寫意趣。在今天這個重形式、重刻畫、少筆墨的時代,他的筆墨探索難為可貴。
王永善用墨,山水畫創作多以墨代色,力求墨色的單純、明快、渾厚、概括。王永還善于用潑墨,潑得開,收得住,放中有收,收中顯放,墨的韻味從宣紙和墨色、水暈的交融之間流出來,是那般的豐富和那般的迷幻。他的墨法,造就了其作品獨特的“墨趣”與墨韻
在王永的作品里,在傳統的含蓄、柔美的氛圍中,始終帶有現代的生活情調的影子,這種情調的捕捉,即體現在畫面大勢的取舍上,也體現在具體形象的刻畫和細節的處理上,從而使其作品獨樹一幟,遠離當今中國畫陳陳相因、千人一面、大同小異的局面。
——羅一平(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
與時下很多山水畫不同的是,王永的山水畫既非北派那種大氣磅礴,也非南派的清秀雅致;既非傳統,也非現代。但看多了他的山水畫,就會慢慢地感受到:在其畫中,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渾、蒼茫,也有南方山水的秀美、靈氣;既有傳統山水的筆墨技巧,也有現代繪畫語言的變革。
——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書法太高深了,人品、書品都要學。人品高,才能發揮服務職能;書品高,你的話才能說到點子上。”
“我認為寫字應該是輕松、自然的心靈流露,是寫心,不刻意去追逐什么,所以喜歡輕靈自然的風格。但是,我不反對別人有其他藝術追求。無論哪種書體,哪種風格,風格本身沒有高下,但品格是有高下的。同樣的書體,同樣的風格,氣質、神韻不同,是因為對書法的理解不同。”
——紀光明
紀光明書評:
賞讀紀光明的書法,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智慧,因為他的作品凝重醇古、力透紙背,使轉爭折之間,流露出豐富的才情與學養。紀光明的學養不全得于書卷之間,更在于輾轉南北的征程行駐之所和搏擊時代浪潮的翰墨深心。紀光明不是一介書生,他的筆下沒有文人的孱弱氣息,而出之以剛健明朗的調子,很容易讓人產生“光明”之想。
紀光明是一個充滿靈氣的人,作為南方人,很多人靈動有余而厚重不足。紀光明于此似乎有著特殊的才能,他能將靈動飄灑和厚重古拙兼收并蓄,就像生活中的他能從容行走于不同領域之間一樣。
——陳志平(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書法研究所副所長、美術學博士)
書法線條始終是核心元素,光明兄的線條打破了碑帖之間的藩籬,在原本并不能兼容的帖與碑之間硬是找到兼容點,他在行草書中汲取秦漢磚瓦銘刻意趣,既有碑的古拙也有帖的流暢,那種古拙多變的線條總讓人隱隱感覺到有種張力在吸引著欣賞者,那種在自然書寫狀態下獲得的妙手偶得,更是耐人尋味,韻味雋永。
——祁小春(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近幾年,紀光明廣泛吸收二王、米芾、王鐸、董其昌等人風韻,以楷書深厚統領之,追求“瀟灑清真”之意象,把凝重、跌巖、飄逸、流動諸種形態結合有致,而且特別注重虛實對比,遲速對比,有一種顯而易見的大度氣象。從他的創作指向看,這也是智者的選擇,這樣的選擇,能得到人們的認可,絕對是書壇的正脈——與其讓莽莽武夫在書壇縱橫,不如讓優雅智者在書壇漫遊。這正是書法的本源和主流。
——鄭榮明(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書法評論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本文來源:網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