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墨道•不空”范舟書法作品展將亮相北京歌德藝術館。此次展覽由秣馬藝術主辦,北京歌德拍賣有限公司、歌德藝術館承辦。本次展覽將是藝術界本年度最引人注目的重要藝術家學術展覽現場之一。展覽現場也將成為近些年來學術界難得的一個研究中國藝術家個案的學術展。據悉,此次展覽是明年舉辦的中國當代“新文人草書”的代表人物、著名書法家范舟書法作品展的熱身,之后將在日本、美國、香港、澳大利亞、臺灣等地進行巡展。
此次展覽展出了范舟近年嘔心瀝血創作的170余幅作品,主要以草書為主,少量行書和日本書道,是其四十年人生感悟的匯總。范舟從五年前癡迷草書,認為草書是對線條邏輯和思維的一種極致解放,而篆書、隸書和楷書在某些方面會受到格式和筆法的限制,“性格使然,不喜歡太多限制自己的因素。”
“墨道•不空”是此次展覽的主題,范舟認為墨行無規,道存久遠,不生不滅,空寂無垠。而此次主題的確定其實也是很偶然的,“我喜歡‘墨道’和‘不空’這兩個詞,組合起來有種天然的感覺”。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書法也是如此,其最高境界就是禪化,“墨道”和“不空”體現了范舟對于書法以及人生的感悟。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程樂松評價道,“范舟是一個非典型的書法家,卻是一個典型的書癡兼后憤青文學青年,還是一個妙人。范舟是一個善于創新的書寫者,我想大抵不是因為他有突破成規的勇氣,恰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在規制化的藝術圈里存在過。那些所謂師承、規矩、章法都不是他的負擔,他說過,他的老師是兩千年以來中國所有的書帖和它們背后的書寫者……范舟讓我意識到,書法不僅僅是一幅放在那里的作品,分明是一段鮮活的生活和心靈之旅,筆墨的品質、書寫者的動作、情緒、感悟、直覺,乃至身體狀態,周遭的一切細節都是作品的部分。”
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也評價道,“范舟先生在運筆之間呈現著他的能量,其一是求勢而不失文雅,其二是求力而不失含蓄。要做到這一點,行筆再‘草’,每一個動作卻不能略去一分,而盡要蘊含其中。所以,草書就是‘十’與‘一’的關系,將‘十’溶于‘一’,又能‘以一當十’,這恐怕是草書中的難點。”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11月7日。
范舟簡介:
范舟,字木走,號敕勒川人。書法家、收藏家、訪問學者。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自幼酷愛音樂、文學和書法,早年尤以硬筆為最。大學畢業后,潛心臨摹懷素、二王、孫過庭、張旭等晉唐以來眾書家經典碑、帖,潛心研讀古代各家書論,善取眾長,而不泥古賢。在藝術創作和人生經歷中,總結出“書法六性”:水性、墨性、紙性、筆性、心性、場性;以及“范舟人生九悟”:經啟智慧,香養心靈,樂理愁絲,茶為人友,書清門第,文抒己懷,佛度輪回,道示無為,禪引歸途。在書法圈被稱為“新文人草書”,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書法特點。
在文學方面,喜歡古代大家之作,唐詩、宋詞、楚辭、漢賦、四書、五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皆為好讀之物。酷愛寫作,特別是散文、隨筆,大學期間作品發表于《北京青年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紙刊物。書法代表作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滕王閣序》、《春江花月夜》、《勸學》、《般若波羅蜜心經》等。作品曾發表于香港《廣角鏡》雜志、《人民政協報》、《民生周刊》、《北京晚報》等。
本文來源:網易藝術 責任編輯:NQ023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