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專題】
甘肅省加快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專題】
華夏文明--中國甘肅網
古浪寺洼山出土的一佛二弟子瓦當殘件。 記者 張永生 攝
展廳一角。記者 平麗艷 攝
9月8日,《武威地區境內西夏遺址調查研究》課題組成員在古浪縣古豐鄉西山堡村寺洼山調查時,發現一處西夏寺院建筑大型遺址,這是近年來西夏考古研究中的又一重大發現。
耕地出土大量器物殘片
據了解,該遺址位于古浪縣城西南約30公里的古豐鄉西山堡西南部祁連山余脈寺洼山上寺洼半山腰臺地上。遺址范圍規模宏大,東西長約1公里,南北寬約300米。遺址現已被村民辟為耕地,但寺院范圍和建筑遺跡尚能辨識。在寺洼山陽面坡地,有3道人工夯筑的墻基一直延伸到山頂。在山腳斷崖處,白釉瓷碗殘件、褐釉瓷罐殘件、素面板瓦、筒瓦、綠釉筒瓦、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鋪地方磚、建筑條磚等隨處可見,文化堆積層厚約40厘米。據村民介紹,每年耕地時,都會有綠釉瓦當、板瓦、瓷碗殘片等遺物出土。當地相傳該遺址處是一處寺院遺址,俗稱大佛臺。
“前幾年有村民平整耕地時挖出了一根直徑約40厘米的松木柱子,寺院毀于何時當地年長者也不知曉。”武威市博物館館長黎大祥告訴記者,“根據散落殘片物件具有黑釉瓷罐殘片特點及建筑構件,以及遺址到處散落的白釉、黑釉瓷碗殘件具有玉璧雞心底特征,這些瓷器殘件與瓦當殘件與武威塔兒灣出土的西夏瓷器極為相似(可能就是在塔兒灣燒制的),初步推斷該遺址是西夏時期的一處規模寺院遺址?!睋爬丝h博物館朱館長介紹:20世紀80年代,在該遺址出土了綠釉單耳流口壺、黑釉雙耳罐、泥佛塔、釋迦摩尼像擦擦等遺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在該遺址文化層斷面暴露處還出土了一件佛像瓦當殘件,該殘件半徑8厘米,表面殘存高浮雕一佛一弟子,瓦當四周為五圈同心圓紋。黎大祥說:“復原后該瓦當應該為一佛二弟子浮雕造像,主佛似為坐姿,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二弟子阿難缺失?!?/p>
初步判斷系西夏寺院遺址
武威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振華說,關于佛像瓦當,2010年4月13日在唐陵景陵考古調查發掘中曾出土一件一佛造型的瓦當。而此次在古浪寺洼山出土的佛像瓦當盡管殘缺不全,但這種一佛二弟子瓦當,造型別致,國內其它地方尚未發現同類造型的瓦當。該瓦當的發現,為研究西夏時期建筑藝術提供了新的重要實物資料。此外,在該文化層中出土了一件較為完整的大體量筒瓦,該筒瓦長37厘米,直徑18厘米,厚2厘米,同類型板瓦殘件隨處可見,從這些大體量的建筑構件來看,此處應該為一處規模較大的西夏寺院建筑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著名西夏學者、考古專家孫壽齡告訴記者:“西夏時期政教合一,此次古浪寺洼山大型西夏寺院遺址的發現,說明在西夏時期古豐鄉一帶人丁興旺、香火旺盛。該寺院遺址對于研究西夏時期當地政治、佛教文化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記者 張永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