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美術教育家楊之光——
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 而是啟發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少年強則中國強!”3月14日,第二屆“楊之光杯少兒美術比賽獲獎作品展”在嶺南畫派紀念館拉開帷幕,已經86歲高齡的著名藝術家楊之光如約來到現場,在觀賞完孩子們對于“時間”這一抽象概念各式各樣的美術演繹之后,禁不住感慨少兒美術教育的巨大價值。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少兒藝術教育之于個體發展、之于社會、之于國家的重要意義,并且各類公立或民辦教育機構的創辦方興未艾。但是,少兒美術教育到底有何特殊性,中小學校為何不能像西方一樣就完成少兒美育,少兒美育行業應逐步走向規范化……諸多問題仍需深入探討。
■收藏周刊記者 韓幫文 陳福香
現狀
美術教育成了可有可無的陪襯
“人類只有在青少年時期接受藝術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藝術觀念和欣賞習慣,這種觀念和習慣是成年后無法再彌補的。”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藝術教育成為熱點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對此如是表示。
在國外游歷時,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成群結隊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坐了滿地,爬了滿地,從小就受到藝術的教育。打開了這個接受藝術的‘頻道’,他一定可以受用終生。”而相形之下,中國的美術館館藏展覽極其少見,而關于藝術通史的展示更是極其罕見。
其實,這不過是中國孩子接受美術教育的一個縮影,就在常規的學校教育里,中小學生基本的美術教育都難以保障。越秀區某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陳老師告訴記者,現在小學一到四年級每周有兩堂美術課,五六年級每周一堂,這個課時量有時候還難以保證。“到了學期末,語數英老師經常向美術‘借課’,那我也只能是答應。關于帶小朋友去博物館、美術館受熏陶,我們跟藝博院有簽合約,每個學期可以帶小朋友去一趟 ,但小朋友都是家中的寶貝,我們的安全壓力很大,所以博物館、美術館也很少去了。”
而據另一小學的班主任老師介紹,該校共71個班級,但所有美術老師加起來也不過13位,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但是,孩子們還是喜歡上美術課,上課之前都歡呼雀躍。” 據其了解,她負責的班級共有41位學生,其中有8位學生參加了校外的美術培訓班。
“學生全部進學校了,九年義務教育全覆蓋,但學校里的藝術教育(重視程度)還不如古代。現在藝術教育是陪襯,必須給語數英這些‘主課’ 讓路。”對此,楊曉陽認為,孩子從小藝術教育的缺失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機構
真正達標的數量不過十分之一
楊之光杯少兒美術比賽策劃人、廣東美協少兒藝委會副主任、楊之光美術中心校長楊紅有13年在美國生活的經歷。根據她的觀察,在國外,藝術課是以必修課而非選修課存在于公立學校教學體系中的。“他們的藝術教育更多的是以滲透的方式介入到各個學科當中,自然、科學、人文、數 學、語言課的傳授、思考、表達、乃至做作業的手段都有美術的參與。這種‘Art for all’的藝術教育觀是一個跨學科的成熟體系,這和國內強調造型的技巧性訓練有天壤之別。
作為楊之光美術學校的創辦人,楊之光十幾年前,也是因為跟隨女兒在國外生活,看到發達國家孩子們總是頻現創意的火花。而相形之下,中國人提供給世界的除了 “中國制造”,卻很少有展現創意、智慧“中國創造”。這令楊之光受到不小的“刺激”,遂有了自己辦學,從孩子抓起藝術教育的想法。
“我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啟發小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他們的創意思維一旦被開發,將來無論做任何職業都會受益。這是一個素質工程。”楊之光如是表示。
其實,在少兒美術教育機構雨后春筍般涌現的格局中,楊之光美術中心只是其中一個典型的個案。廣州美協副主席張思燕曾有十多年的少兒美術教育經驗,據其觀察,目前廣州稍上規模的少兒美術教育機構約有百余家,但良莠不齊、亂象叢生。“如果按照教育專業標準,真正達標的可能也就十分之一,盡管民辦機構數量龐多,但達標的也不過幾家而已。”在她看來,大多美術教育機構只是將少兒培訓當做賺錢的工具,師資難以保證、教育理念落后、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科學,是目前不少機構的通病。
“除了機構的自律,行業標準應該盡快出臺,行業協會應該建立。”張思燕呼吁,教育主管部門盡快牽頭去制訂行業標準,設立機構準入與評估機制。
家長
困惑孩子學美術看興趣還是看成績
美術培訓機構遍地開花,不少家長為了孩子升學加分,早在小孩上幼兒園就開始報各種培訓班,但面對魚龍混雜的美術培訓市場,家長們也是遭遇了各種困惑。
上小學二年級的雅雅(化名)已經有四年的繪畫經歷,媽媽黃女士也在這四年里遭遇了各種狀況。據黃女士介紹,雅雅自小對色彩比較敏感 ,家人都認為雅雅有繪畫天賦,就在雅雅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報了繪畫興趣班。
“第一次就在幼兒園的興趣班上,老師也說她有天分。”于是,一個學期后,媽媽給雅雅報了一個專業的繪畫班,授課老師是美院畢業的美術老師,沒想到,在學了一段時間之后,雅雅就吵著不肯去了,原因是老師總讓她畫指定的內容,“有次老師讓她畫蘋果,她覺得自己會畫了, 為什么還要畫?”老師說雅雅可以把蘋果的層次感畫得更好。
“我的困惑在于小孩有好玩和好動的天性,至于她想把蘋果畫成圓的還是扁的不重要,但老師認為要從考試、出成績的角度去培養,我不能理解。”就這樣,雅雅又換了一個培訓班,“這個班重點在于培養小孩的繪畫興趣和想象力,但感覺又缺乏專業的技法指導。”
考慮到已經是第三家培訓機構,黃女士暫時不打算更換,但對于雅雅未來的繪畫培訓,她心里還是沒底。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剛開始家長會側重于小孩的興趣培養,大概一兩年之后,則“希望看到成績,畢竟學了那么久,錢也花了不少。”還有些會請來專業的老師單獨授課,這無形中增加了小孩的壓力。
多少孩子曾經喜歡的興趣,長大后卻是他們不愿觸碰的話題。我們需要怎樣的美術教育,答案就在家長心里、培訓機構的手里。
聲音
孩子們都是我的老師,沒有學畫這件事情,甚至沒有畫畫這件事情,要緊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現在春天來了,我在公寓旁邊走,發現每朵花兒都好看,每棵樹都好看,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可能只有5歲。
——陳丹青 著名畫家、作家
在意大利,即使是剛入學的兒童,誰都知道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等意大利歷史上的藝術巨匠。而在中國,知道達芬奇同時代的中國畫家如沈周、徐渭等的普通青少年少之又少。
——何水法 浙江美協副主席
少兒美術教育更是破壞了孩子們的天性,一開始就學素描,學成人畫,應該保持孩子們的一種率真,發揮他們的創造性。
——王西京 陜西省美協主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