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無嚴格準入評估制。”關小蕾透露:少兒美育整個行業(yè)缺乏規(guī)范
關小蕾
中國美協(xié)少兒藝委會副主任、廣州市少年宮常務副主任、廖冰兄人文專項基金管委會副會長
自1984年從廣州美院畢業(yè)進入少年宮算起,關小蕾在少兒美術教育領域已有三十余年的探索經歷。如果再將起點推回到上世紀70年代她在少年宮接受美術教育,關小蕾的人生歷程深深烙進了近四十年中國少兒美術教育發(fā)展史。她親身經歷并參與了少兒美術教育四個時期的變革,自然深知該領域的進步與困擾、趨勢與短板。
■收藏周刊記者 韓幫文
●上世紀80年代初之前
最典型的方式是依葫蘆畫瓢
在關小蕾看來,上世紀80年代初之前沒有兒童畫的概念,教育界主要是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解釋并規(guī)定少兒繪畫。部分學校設有美術班,但課程設置多是成年人的標準,要表達的對象與方法也主要依據成年人的繪畫方式。“最典型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依葫蘆畫瓢,比如天安門就是常見的題材。”由于當時學畫的孩子非常少,關小蕾將這種培養(yǎng)方式定義為“精英模式”。
具體到教學理念,當時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小畫叢”叢書的出版,影響了很多人。當時,已有老師在引導學生以中國畫的方式畫金魚、山水等題材。其次,學校推崇的正統(tǒng)美術訓練,主要是借重蘇聯的寫實美學體系。“孩子從小就要摹畫圓柱體,要比較到底是誰畫得像。”據關小蕾回憶,自己小時候為了升學的需要,就曾接受嚴格的造型訓練。
●上世紀80年中期至1996年
讓孩子回歸本性 自由自在地畫畫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特別是‘85新潮’過后,少兒美術教育出現了巨大的變革。”在關小蕾看來,這一巨變首先受惠于藝術界美術觀念的演變及新思潮的興起,但最根本的還是來自于整個社會正經歷歷史性的變革。
由此開始,少兒美術教育界開始注重兒童心理的演變規(guī)律,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認識兒童美術的獨特性與審美價值,并據此安排恰當的教學課程。當時,畢加索的一句名言在藝術界非常流行,并影響了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得像一位大師,但我要用一生去學習畫得像一個兒童。”他的這句話讓人們看到孩子繪畫的可貴本性。孩子繪畫不同于成人繪畫,其審美價值的最大特點就是天真、自由、浪漫、極富稚趣。由此,教育界認識到,孩子只有回歸孩子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畫畫,畫內心的感受和天性,才能顯出兒童畫的美學特征,才能凸顯藝術的真正價值。
●1996年至2010年
建立少兒美術教育學科 標榜創(chuàng)造性
時間的鐘擺走到1996年,國內外教育界興起新的少兒美術教育理念,這股思潮首先發(fā)端于美國。“美國教育界從美術學科的角度進一步發(fā)現少兒美術教育的獨特性,主張以學科為基礎,推行全面的綜合性的教育模式,這就為此領域的發(fā)展確立了立命根基。”
少兒美術教育這一學科包括四部分內容,即少兒美術創(chuàng)作及設計、少兒美術理論、少兒美術史、少兒美學。據關小蕾回憶,當時國內教育界引入這一藝術理念之后,在具體教學中開始科學地注重少兒美術鑒賞、少兒美術表達(創(chuàng)作與設計)。“當然首先要標榜創(chuàng)造性,且已經明確,其職責不是培養(yǎng)藝術家。”關小蕾當時認識到,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不只是美術技能的傳授與獲得,而是審美眼光的塑造與創(chuàng)造發(fā)明能力的提升。
“我們對少兒美術教育的重新定義,還不到20年的時間,但影響深廣,在中國教育界屢次掀起波瀾,并催生了大量藝術培訓機構的誕生。”關小蕾說。
●2010年至今
注重美術與社會的關系 高揚人文關懷
根據關小蕾的觀察,官辦及民間少兒藝術教育辦學熱潮的興起也不過七八年的時間,但發(fā)展勢頭迅猛。她同時看到少兒美術教育發(fā)展的隱患。“目前少兒美術教育辦學還沒有嚴格的準入及評估制度,標準并不存在,而制度與標準又該怎樣設定,仍需要業(yè)界去探討;僅靠市場自身的調節(jié)是不夠的,盡管市場法則也很殘酷。”她期待少兒美術教育在遵循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同時,應日趨走向規(guī)范化。
2010年之后,少兒美術教育界更加注重美術與社會的關系,強調融合教育與特殊教育,高揚人文關懷,提升教育的公益品格。“我們可以去病房給孩子們上美術課,讓他們在美術的滋養(yǎng)下,驅趕病魔帶來的黑暗,看到生命的可愛與希望。”在關小蕾看來,將來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的少兒美術教育模式。
如果讓5歲孩子學臨摹 這就是明顯錯誤的
關小蕾建議家長為孩子慎重選擇美術教育機構
“少兒美術教育存在風險,家長多盲目選擇。”孩子接受美術教育的機構,大多都是家長選擇的,家長選擇機構的時候,往往會注重品牌、費用、與家的距離等因素。但關小蕾認為,上面都不是家長應該主要考慮的因素,而應該把握不能急功近利這一大的原則。
首先,要看這家藝術培訓機構的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遵循了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最重要的選擇角度,家長必須慎重。假如一個5歲的小孩進入這家機構,而老師則注重針對成人的傳授方式,比如注重臨摹等,這明顯是錯誤的。
現在,不少教育機構鼓勵學生臨摹圖像及畫冊,以造型水準為藝術教育的至上原則。這很容易討好家長,讓家長以為孩子學到了繪畫的技能。其實,這不過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套做法,雖然工具與材料變得五花八門,豐富性遠超過去的鉛筆與蠟筆,但藝術教育的根本理念卻是一貫的。對此,家長對此應有所警惕。
其次,家長應格外留意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應該非常具體,且要體現技術與表達兩個層面。假如培訓機構過于注重技術傳授,甚至唯技術至上,就不可取。技術傳授可操作性強,學生且很容易學會,但過于推崇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的能力。發(fā)掘并解放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才是少兒美術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價值必須謹記。
第三,不應過于權衡費用高低。機構與科班諸多,在費用上沒有太大的可比性。有些機構的費用較高,可能是因為師資質量高,且采用了小班教學;而有些機構費用較低,也不見得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以廣州少年宮為例,因為是公益性事業(yè)單位,有政府財政支持,費用就較低。一個半小時為一個課時,平均每個課時不到40元,且包括所有材料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