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6日 18:10 新浪收藏 微博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由北京畫院策劃組織的“咫尺天地——北京畫院畫家小幅作品展”于3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展。此展是繼北京畫院主辦的“疆域行歌——北京畫院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展”成功舉辦后北京畫院在職畫家再次集體亮相,共展出小幅中國畫作品一百三十余幅。
中國繪畫綿延千余載,不僅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創作方法,同樣也建構了自身特殊的觀看方式。如手卷、冊頁不僅是一種裝裱形式,更符合中國文人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那些尺度不大且便于攜帶的作品,欣賞時由畫家或作品的主人親手打開,與三、五觀者分享,在舒卷時、開合間,體味天地氣象。這種形式雖然相對私人化,但逐步與文人畫創作融為一體,進而甚至超出了繪畫的范疇,成為中國文化體系的有機部分,無可分割。
小幅作品多為性靈之作,重意、重趣,值得品味。不能視小幅作品就是由大畫縮小而來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表現形式上,小幅作品首先要筆精墨妙,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小中見大,小中見真。宗少文曾言:“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婁尺,體百里之遠。”對于畫家來說,是否能駕馭小幅作品,是其綜合能力與素養的具體表現。
世界總在變化,雅集賞玩雖然美好,與當下人們的生活還是產生了距離。今天畫作無論是在美術館、在畫廊、在藝術博覽會上,通常被逐一懸于墻上,這樣的觀看方式適應了美術館的“公共性”需求,順應了 “民主”的要求。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由于展覽空間的不斷增大,畫家的創作也日漸為了展覽時的“眼球”效應,而將作品越畫越大,甚至有了大而無物的趨向。這恰恰喪失了中國藝術中“小中見大”、“咫尺乾坤”的意境,更因單純追求恢弘的氣勢,而少了中國藝術的內斂含蓄與筆端的精妙韻味。
北京畫院作為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所以繼承傳統為核心的國家級畫院,有必要在“更快、更高、更強”的喧囂中表述自我的態度。因為藝術不同于體育,其有多方面的標準。此時,北京畫院推出“咫尺天地”小幅作品展,希望與大家在靜靜的近距離觀賞中,覓到中國藝術里的筆精墨妙與胸中意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