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4日 10:03 現代快報 微博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南京市博物館布展的文物現代快報記者 顧煒 攝
一塊殘缺的磚上,清晰地刻著一張人臉,乍一看,還以為是游本昌演的濟公呢。不過,他可不是濟公,而是1500多年前,來南京游歷的外國友人……昨天下午,134件(套)南京市博物館總館系統的“寶貝”,被工作人員小心地放進展柜。
接下來,漳州、北海、揚州、寧波、泉州、福州、蓬萊、廣州8座城市的數百件文物,也將陸續趕來南京。本周五,《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將開展,一直到6月26日。
那么,都有哪些寶貝參展?它們將如何呈現給觀眾?昨天,現代快報記者走進南京市博物館的臨時展廳,提前進行了探訪。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刻胡人紋磚
這個外國友人,有點像“濟公”
一進展廳,就能看到一塊有點殘破的青磚。磚上,清晰地刻著一張人臉,高鼻梁,臉型有點長。這塊磚,是南京鐵心橋王家山的一座東晉貴族墓里出土的,名為“刻胡人紋磚”,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東晉時期,南京已經和外界有交流了,公元3~6世紀,六朝形成了以建康(今南京)為起點、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海航線。”南京市博物館的王濤介紹,六朝時期,南京與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諸國都保持著密切的往來。
“這個胡人的樣子,和濟公有幾分像呢。”現場有人說。不過,專家介紹,這應該是當時來南京游歷的外國友人。
玻璃杯
出土的時候,已經碎成幾百片
展廳里,擺放著一個玻璃杯。這個玻璃杯,不像現在的玻璃杯那么透明,它呈現乳黃色,沒有杯柄,依稀能看到裂紋。
據了解,這個玻璃杯是六朝時期的舶來品。“它高15厘米,上寬下窄。杯身蔓延著裂痕,色澤發黃,呈半透明狀。這可能是深埋地下一千多年受到擠壓的緣故。”王濤介紹,這個玻璃杯是在南京象山瑯琊王氏家族墓中發現的,出土的時候,已經碎裂成幾百片,是博物館的修復專家一點點補好的。
梅瓶
它有點“歪脖子”,但很珍貴
這次展覽,還展出了明代沐英家族墓中出土的文物,葫蘆形金盒、嵌寶石金盒……看上去,金光閃閃的。不過,最惹人矚目的還是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這件梅瓶的青花顏料是洋貨,瓶口一邊高一邊低,并不在一個水平面上。
“這件梅瓶是從沐英兒子沐晟墓中出土的。”專家介紹,盡管這件梅瓶沒沐英墓中出土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元青花那么有名,但它體量也不小,而且很精致。
專家說,別看它有點“歪脖子”,但它真的很珍貴,“古代的窯火,燒出來的瓷器,很多都有那么一點點瑕疵的。”
銀瓶
把蓋子倒過來,就是個酒杯
這次展覽,南京市博物館還展出了南宋的一件香草紋銀瓶。這件銀瓶已經有900多歲,但“保養”得很好,壓印的紋飾洋味十足。“這件瓶子的造型,其實是梅瓶,瓶口小小的,肩部大,底部小。”專家說,最關鍵的是,它還有蓋子,“把蓋子倒過來,就是一個銀酒杯。”
據介紹,這個銀瓶,是1971年,南京市博物館在江浦黃葉嶺張同之墓中出土的。
聯合申遺,南京有12個現存遺跡點
據介紹,由漳州、北海、揚州、寧波、泉州、福州、蓬萊、廣州、南京九個城市舉辦的“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2012年5月18日在寧波博物館舉辦首展。這個聯展,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重要環節。
此次聯展移駕南京,將展出珍貴文物數百件。這些文物不僅涉及面廣,且歷史年代跨度大,展品涵蓋了沉船模型、陶瓷、彩繪、服飾、碑文、外國錢幣、茶葉等。
南京申報了哪些遺跡點?據了解,南京最后進入申報材料的12個現存海上絲綢之路遺跡點有:天妃宮、靜海寺、鄭和寶船廠遺址、石頭城,鄭和府邸舊址、凈覺寺、大報恩寺遺址、道場寺遺址、浡泥國王墓,明代都城遺址、洪保墓、鄭和墓。
文物“傷痕”靠墻擺
觀眾看不見
輕拿輕放,白色手套……這些都是文物布展必備。
博物館臨時展廳的地上,擺著一溜錦盒,平時,文物就放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錦盒里。現場布展的專家,拿著一本本子,上面標注著文物的擺放位置,連起來,就形成一條波浪線。“這樣布局,是為了遠看呈現一種曲線美;近看,可以看到文物的精致細節。”
記者了解到,這次展出的文物,年齡大的1500多歲,年輕的也有500多歲。不過,在展柜里,它們看上去都像剛制造出來一樣。“其實,有的文物出土的時候,已經裂成好幾百塊。”專家介紹。那為什么看不到呢?這是因為布展的時候,工作人員把有修復痕跡、瑕疵的一面,統統靠著墻壁,觀眾看不見,“我們展示給公眾的文物,是最佳狀態,最好看的角度。”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