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6日 15:16 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時間劇場(多媒體劇場) 2009年 汪建偉本報記者 嚴長元
“什么都可以成為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從杜尚到博伊斯,自20世紀50年代達達主義開始的觀念藝術,以反傳統、反藝術、反美學,反對藝術既定的標準為標準,陸續誕生了波普藝術、激浪派、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大地藝術和表演藝術等流派。受其影響,中國的觀念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也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
厘清當代觀念藝術發展脈絡
3月13日,由王端廷與米弗斯擔任策展人的“茅塞頓開——中德觀念藝術比較研究展”在武漢合美術館開幕,篩選了在攝影、影像和數字藝術領域相當活躍和具有代表性的12位中國藝術家和6位德國藝術家參展,包括蒼鑫、胡介鳴、王慶松、張大力組成的中國攝影藝術單元,邱志杰、汪建偉、楊福東、張培力組成的影像藝術單元,卜樺、繆曉春、吳俊勇、張小濤組成的數字藝術單元,以及安妮卡·卡爾、莫尼卡·邁克爾科、川邊穗、彼得·皮勒、索斯藤·布林克曼和沃爾夫岡·埃爾澤組成的德國影像藝術單元。
從展示內容上看,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多是代表作,年代跨度大,既有“85新潮”以來較早期的代表性攝影與影像藝術,也有純粹借助計算機創作的數字作品,它們從不同側面展現了30年來中國觀念藝術發展的脈絡。中國藝術家對生存環境的憂患意識,對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沖突和人們矛盾心態的表達令人印象深刻。而德方參展藝術家多為“70后”,展示的也多是新作,其所表現出的豐富的視覺想象力和對生活細節的領悟能力令人感動,展現了當下德國觀念藝術的創意水平和藝術樣式。
策展人王端廷指出,在觀念攝影、影像和數字藝術的創作上,中國和西方藝術家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隨著上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中西方在觀念和技術方面的相近和相同,使得中德觀念攝影、影像和數字藝術有了平等對話的基礎。但是,由于觀念藝術的展示和宣傳尚不充分,我國普通民眾對這類藝術的認知度還不夠高,且評判知識和理論準備相對滯后,相關學術研究在我國還相當薄弱。他希望通過展覽為進一步厘清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的發展脈絡和思路提供一個參考和理論探討的機會。記者看到,展廳中策展人對每件作品都有非常細致詳盡的點評,同時關于數字藝術的背景也在展示墻上穿插著出現,這對于普通公眾獲取相關知識十分方便、有益。
媒介轉換更需凸顯中國身份
結合展覽來看,與最初誕生時相比,今天的觀念藝術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批評家孫振華認為,首先是在時態上的不同。當初觀念藝術帶有很強烈的反對材料、反對造型、反對技術的特點,更多用行為、實物等來表現。如今,被稱為新觀念藝術的影像藝術、新媒體藝術不反技術,而強調新的數碼技術之上的觀念表達。其次,觀念藝術和影像藝術的單數和復數問題是另一個變化。最初,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具有更多個人化傾向,但作為新觀念藝術之一的影像藝術,更多表現為復數的藝術,強調互動、強調觀眾,強調它自身的語言傳播,而不再是自說自話,更多時候需要一個團隊、一個復數的創作場。
從表面看,相對傳統架上藝術而言,中國的攝影、影像和數字藝術完成的不過是媒介與制作方式上的簡單轉換——即由“手制圖像”轉向了“電子影像”,但實質上看,它的關鍵點還是如何從文化學、社會學的視角切入當下文化中最敏感的問題,并以超越現實的科技圖像組合去揭示生活的本質,進而促進中國當代文化的健康發展。如何在充分研究新生媒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中國身份——智慧地運用中國圖像與中國式的手法去揭示作品觀念還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批評家胡斌提出,一方面,互聯網的迅捷發展使得全球范圍內藝術的很多問題和表達方式越來越接近;另一方面,這些與數字有關的藝術其獨特之處又在哪里?在網絡變得不可或缺的語境下,這些問題都考驗著藝術家的觀念與思想。《黃河》雜志社副社長劉淳提出,中國的觀念藝術發展到今天,支撐中國當代藝術的支柱還是觀念,如果拋棄了觀念,中國當代藝術還有什么?他認為,泛泛來看,30年來中國觀念藝術的語言方式仍處于西方后現代主義陰影之下,在本土語境里缺少應有的原創性,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好的觀念藝術不應該是晦澀的
“現實照進評論。”復旦大學教授顧錚以自己從事攝影評論的感受為例,提出新的實驗藝術不斷產生,使研究者感受到一種緊迫感、緊張感甚至是落后感,從而迫使自己更新知識、提升自我感受能力,“尤其是在云時代、大數據趨勢下,影像如何對中國當下社會現實、歷史傳統展開一種新的對話,形成一種新的信息?”他指出,現在的觀念藝術出現了一種玄學傾向值得警惕,這種故弄玄虛的玄學與神秘性是兩回事,但在中國的觀念藝術里面有一定市場,它既未產生一種理論刺激性,又以此來回避歷史與當下現實。無論如何,他認為,好的觀念藝術不應該是晦澀的。
藝術家張大力說:“我們在全世界跑了一圈,現在能夠回到故土展示我們的所思所想。我們不僅僅能夠在西方展覽,現在我們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了。”藝術家王慶松則表示,觀念藝術和實驗藝術看上去特別時髦,現在也進入了藝術院校。雖然學生們的作品做得很好、很炫、很漂亮,但缺少體溫,跟自己、跟生活有關系的體溫。他認為,過分強調觀念性可能會失去中國自己的方式和文化思考。強調以中國眼光看世界、強調與當下社會的關聯性,這是不是中國觀念藝術的發展方向?
展覽開幕前夕,迎來了一場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企業家讀書會,30多名企業家興致勃勃地跟隨策展人觀看展覽,“藝術創新”不時碰撞出火花。哲學出身的合美術館館長黃立平感慨地說,藝術一定要靠觀念、思想傳播去產生影響,這是未來藝術創新的主流和方向,也是合美術館舉辦各種展覽的宗旨。“過去,我一直講讓當代藝術走向大眾,但并不希望用過去大家熟知的審美標準或類似迎合大眾的東西去取悅觀眾,而是希望真正的新思想、新觀念通過藝術的方式加以廣泛傳播,否則它是沒有價值的。‘茅塞頓開’的含義也正在此。”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