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北京加大治霾力度 12家殯儀館將“消煙除塵”

    北京加大治霾力度 12家殯儀館將“消煙除塵”

    ▲八寶山人民公墓人頭攢動。京華時報記者潘之望攝

    昨天是北京首個清明掃墓高峰日。據市民政部門統計,截至昨天下午兩點半,全市各掃墓點共迎來56.4萬人掃墓,比去年同期下降2.3%。

    此外,北京市殯葬協會表示,今年開始北京12個殯儀館都將進行消煙除塵改造,加設一套消煙除塵設備,改造后的排放物將達到排放標準。

      □現場

      大量菊花免費發放

    昨天上午9點多,八寶山革命公墓門口已人潮擁擠,為確保安全,大門入口處采取人車分道,并有工作人員對帶包游客進行安檢。

    在八寶山站點,有擺渡車通往人民公墓,眾多市民正在排隊等候。公墓門口的工作人員介紹,昨天早上5點多就有市民來祭掃。

    在八寶山人民公墓內的鮮花服務部,單支菊花售價僅為4元,10支包含黃白菊花的花束,根據花的品種不同,售價從25元到45元不等,瓜葉菊盆花售價為15元。在公墓的廣場服務點,還有大量黃白菊花免費發放,市民每人可領取一支。

    市民李女士表示,前幾年她來祭掃親人時,還會帶紙錢,現在基本都是鮮花祭掃了,“花不貴,還有免費的發放”。

      電子祭掃寄托哀思

    此外,石景山城管還與公墓聯合新推出了以“電波寄哀思”為主題的電子祭掃。祭掃的市民寫下自己對已故親人的思念,然后交給城管志愿者或者直接送到接待處,由工作人員通過后臺設備輸入,最終顯示在電子屏幕上。電子屏設在公墓大門的上方,顯示屏不斷顯示出“爺爺,我一定考上大學”,“安好勿念”,“電波寄托想念,來年呈報佳音”,“無鞭炮鳴,有電波聲,亦傳心意”等字樣。

     □交通

      八寶山站西進東出

    昨天,地鐵運營方表示,為避免出現交叉客流造成擁擠,本周末及清明小長假期間,八寶山地鐵站將采取“西進東出”模式,乘客只能從西側口進從東側口出。此外,房山線的蘇莊站、良鄉大學城西站毗鄰陵園區,遇高峰客流或采取限流措施。

    據預測,4月4日、4月5日(清明節)、4月6日,八寶山站進出站量將達到5萬人次。為此,八寶山站將根據客流時間、空間分布特點,采取分流、限流措施,確保乘客有序進出車站。

      9條掃墓專線開通

    昨天,14條掃墓專線中的9條已經正式開通。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民乘坐的需求比較旺盛,石景山萬達廣場至太子峪陵園的車輛7點半發車,直到8點半,基本是10分鐘即可滿客發車。公交集團統計數據顯示,從上午7點半到9點,14條掃墓專線中的9條線路共發送乘客3000多人。

      □追問

      如何改善生態環境?

      12殯儀館消煙除塵

    北京市殯葬協會副會長姜曉剛表示,為了減輕遺體火化等殯葬過程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今年開始,全市12個殯儀館都將進行消煙除塵改造,加設一套消煙除塵設備,“經改造后排放物中致癌性的二噁英將達到環保局的排放標準”。

    姜曉剛說,目前昌平和順義的殯儀館已經改造完畢,八寶山殯儀館的15個火化爐正在改造,爭取上半年改造完成,預計到2017年,全市所有殯儀館都將改造完成。

      北京目前墓地緊缺?

      至少還可使用50年

    針對日前有研究提出,由于土地資源短缺,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現墓地緊缺,開始限售墓位,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對此,姜曉剛稱,全市現有33所公墓,至少還可以使用50年,因此目前北京市已經停止審批建設各類經營性公墓,未來,生態節地墓將是重要發展方向,現有墓園也將改向公園化發展。本市已啟動制定生態墓園建設標準。

      非法墓地有何弊端?

      骨灰丟失將難維權

    據了解,全市共有163處骨灰安置點,其中33個經營性公墓,115個鄉鎮、村級農村公益性公墓,12個殯儀館骨灰堂,其他類3個(分別是:西北旺、東北義園、外僑公墓)。

    但非法墓地的問題仍有存在。姜曉剛介紹,全市非法墓地高峰期時達到數十個之多,非法墓地主要有兩類,一類完全沒有獲得民政部門行政許可,是實打實的“黑墓地”;另一類雖然獲得了區縣一級民政部門的許可,本是用于解決當地村、鎮居民需求的公益性墓地,但被違規拿到市場上經營出售,可以說是墓地中的“小產權墓地”。

    姜曉剛說,市民需要警惕這些“小產權墓地”,購買這些非法墓地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一旦發生骨灰丟失等問題,因為不受法律保障,將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

    京華時報記者陳蕎黃海蕾袁國禮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