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宇
隨著學習漢畫像磚知識的不斷積累,張新寬對漢畫像磚的認識也不斷地深入,但認識深化的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風順。比如對“公莫舞”的解讀就頗費周折。這塊漢畫像磚是2008年洛陽的好友唐國強幫忙收藏到的。當時張新寬只看得出磚上有兩組圖案,兩個男士好像在跳舞,但到底是不是在跳舞,跳什么舞,是拿捏不準的。后來張新寬找了很多專家詢問、求證,大家說法不一。有的人說就只是一種舞蹈,沒有什么說法。張新寬又發到網上,征求意見,也是莫衷一是。也有人說是“抵角戲”。“抵角戲”即角抵戲。角抵是一種類似現在摔跤、拳斗一類的角力游戲。它們主要是通過力的較量,用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來決出勝負。到了秦漢時期,角抵活動非常盛行,但是當時的角抵已經不再是一種爭斗相搏的手段,而是演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戲活動。角抵戲又稱百戲,秦漢時期,盛行百戲。以角抵為基礎的,有故事情節和配樂的武打娛樂活動稱角抵戲。以前出土的角抵戲中人物有怒目而視的描繪,但此漢畫像磚并沒有怒目而視的描繪,張新寬又覺得不像在角抵。
大家討論了好久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定論,解讀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力,但張新寬也是個倔強脾氣,既然大家沒辦法統一意見,那就自己親自來。那段時間張新寬幾乎天天把自己關在書房,查資料、做研究,像個機器人似得廢寢忘食。據妻子楊敏后來回憶,吃飯的時候,經常叫幾遍,書房都沒有人回應,好不容易有回音說馬上出來吃飯吧,又常常是妻子兒子都快吃完了,也沒見人出來。“我那個時候真的是有點擔心,怕他把自己的身體拖垮啊。”妻子楊敏說。
守得云開見月明。張新寬在查閱大量資料,深入分析研究之后,較為確切地知道這款磚上的圖案是“公莫舞”。“公莫舞”取材于劉邦、項羽鴻門宴的歷史故事。相傳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的叔叔項伯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站起來長袖對舞,一邊用長袖遮擋寶劍,一邊用長袖遮擋劉邦,并輕聲說“公莫,公莫”,就是“主公莫要殺人”的意思。以后演變成了漢代著名舞蹈“公莫舞”。實際是刀光劍影,人們只取了“主公莫要殺人”的意思而稱為“公莫舞”。看起來是舞蹈,實際上是刀光劍影的歷史事件。
成功解讀了“公莫舞”之后,張新寬如登高望遠,心中豁然開朗,尤為高興。從收到這塊磚到解讀出來,用了半年多時間,可見認識和解讀一塊漢畫像磚的確是不容易的。解讀時張新寬是摸著這樣的線索來前進的。首先漢代畫像磚的內容多為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吉祥圖案、寄語文字等。張新寬先歸類到歷史故事,然后從歷史故事中再進一步查找資料,歷史故事中影響大的經過排查后鎖定鴻門宴。再找歷史故事中的歷史事件,還真就查到了公莫舞。再進一步比對多種資料上的舞蹈動作,很是相似,這才有了最后的定論。
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