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藝術 > 天之水網微信公眾號 > 正文

    破損筆筒巧制臂擱

    臂擱

    臂擱

    ◆ 楊 羽

    近日,在藏寶樓覓到一件小臂擱。雖然攤主認為雕刻精美且皮殼包漿已經非常漂亮,但是只要拿在手上仔細揣摩,就會發現雖然畫面中松下撫琴的公子布局卻似乎“畫外有景”。而且,從畫面的完整性來看,似乎重心也不對,似乎應該是其他器物在破損之后改的。因而,以此為依據,跟攤主討價還價之后,拿到了這件臂擱。(見圖)

    購回這只臂擱之后,立刻請教在博物館任職的好友。好友表示,這件臂擱應該是一件筆筒改制的。從刀法來看,其中有三角刀的痕跡,因而肯定是民國后期的,而且從雕刻的情況來看,民間的趣味比較強,從畫面來看,很有可能講的是西廂記的故事,松下撫琴的應該就是張生。采用了浮雕、陰刻等技法,畫面中張生松下撫琴而坐,琴聲似乎在林間索繞,意境悠長,高大蒼翠的松樹生機勃勃。層層疊疊的松針細如絲發,人物刻劃纖細入神,刀法流暢,所到之處神情畢肖,而石頭以及靈芝則很好地襯托出吉祥的意味。

    據這位好友介紹,筆筒如果保存不當是很容易開裂的,而且從這件臂擱的情況來看,上面也有裂紋,但由于沒有貫穿原先已經把玩了很多的時間,因而現在如果不是遇到過濕或者過干的情況,因而也不會出現進一步的裂痕。

    臂擱是古代文人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因而其也常常被譽為筆、墨、紙、硯之外的文房“第五寶”。臂擱是書案重要飾物,富書卷氣。一般用去節之竹筒分劈成三刻制。因是枕臂之用,宜淺刻平雕,以刻制書畫為主。

    臂擱種類繁多,工藝精湛,名品薈萃。明代屠隆在他的專著中記載:“有以長撣古玉贏為之者,近以玉碾螭文、引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還有“倭人造墨漆秘閣,如圭元首方下,闊二寸余,肚稍虛起……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為秘閣上品”。

    臂擱是常置案頭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潤,久之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涼,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時稱竹夾膝,宋又稱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當心情煩躁,或精神倦怠之際,能獨坐清齋,手撫臂擱,閉目養神,則可令人蠲慮忘世,得一時之清靜。

    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收藏愛好者,如果能夠擁有一件自己的鐘愛的臂擱,無疑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摩挲,把玩其中的文人雅趣。

    來源:新民晚報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