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廣州每年千余尸體無人認領 財政投入500萬善后

    廣州每年千余尸體無人認領 財政投入500萬善后

    廣州市殯儀館門口,無人認領尸體公告欄每十天就會更新一次。南都記者 林宏賢 攝

    在廣州殯儀館大門外的公告欄,有一塊區域專門張貼無人認領尸體的公告,上面貼有近30具無人認領的遺體信息,有圖片、也有身高、各種身體特征等。

    這些信息,每10天就會更新一次。

    然而,在廣州殯儀館每年處理的3萬多具遺體中,每年依然有1000多具尸體無人認領。為了讓這些無主尸體得到妥善處理,廣州市連續多年來每年都由公共財政投入500萬元。

    清明前夕,南都記者走進位于廣州天河區銀河園的廣州市殯儀館,了解這些“沉睡”的無主尸體背后的故事。

    她們為無主尸千里尋親

    在廣州殯儀館工作了15年的阿堅,從2006年開始負責無人認領尸體的處理工作。她還有兩名同事。她們都是女性,“無人認領尸體的狀況有很多,必須考慮有經驗、比較耐心、能溝通的人,來擔任這項工作。”

    廣州殯儀館每年接收到的無人認領尸體平均在1000多具,其中約有1/4屬于身份不詳、找不到家屬認領,其他的還有相當部分則是因為各種原因而遲遲沒有家人前來處理,遺體只能超期存放在殯儀館。

    按照相關規定,無人認領尸體自公告之日起60天內仍無人認領的,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只需發出通知,達到告知目的即可。但在現實中,阿堅她們做的遠不止這些。

    “我記得有一個死者來自四川一個很偏遠的貧困山村,整個村里也沒有幾臺電話,我們先是找了很久,打到他們村里一個村民家里,讓他幫忙通知死者的家屬,可是死者家里只剩一個老母親,口音又很重,我們只能讓人幫忙轉達”,阿堅說,她們一遍遍地聯系、溝通,做了各種努力,可是因為太遠、家庭困難等各種原因,家屬還是通過村里人寄來了委托書。

    也有的是因為家人不接受親人離世的現實,遲遲不愿面對,不來辦理后事的。阿堅回憶,2008年,一具無名尸體在流溪河被打撈后送到殯儀館,經過D N A鑒定,確認死者是白云區一名30多歲的男性,可是家屬不愿接受這個事實,也不來辦理后事。

    眼看著60天的認領公告快到期,阿堅決定親自上門去做工作。

    “那是一個自建多年的簡陋樓房,家里有一位老母親,還有死者與妻子離異后的2名幼子。”死者正值壯年,又是家中的頂梁柱,他的突然離世對老母親打擊太大。

    阿堅開始跟死者的母親聊家常,耐心相勸,一方面讓老人家要相信科學的鑒定,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勸說,“不要讓他們長大了連一個拜祭的地方都沒有”。老人聽后慢慢地接受了,也終于答應到殯儀館認領尸體,辦理后事。阿堅隨后又幫他們辦理了困難群眾殯葬服務的減免。

    財政投入500萬保證死者尊嚴

    盡管是無人認領的尸體,廣州殯儀館的處理程序也與正常業務一樣。在將尸體包裹之后,會連同其穿過的衣服一起火化,每一具尸體從接收時都有編號和業務單據,最終每具骨灰也會被收集到骨灰袋中,再送往寄存,盡量保證對死者的尊重。

    據悉,為了讓這些無主尸體能得到妥善處理,廣州市連續多年來每年都由公共財政投入500萬元,為這些無主尸體的善后“埋單”。

    此外,有關負責人也表示,近年來,隨著程序規范,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配合度越來越高,對于無人認領尸體的工作處理也在日漸順暢,特別是2008年之后,接收遺體必須憑死亡證接運,死亡證上的死者信息也被積極利用,對于無主尸體的認領起到很大幫助。

    采寫:南都記者李拉 實習生 練貞明 通訊員 印銳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