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民族,因此她把服飾放在人類生活衣、食、住、行四大要素的首位。在我國的史書中,人們不難從《輿服志》上找到當時社會部分服飾的顏色、樣式以及演變的情況。至于北京,由于她是座古老的文化名城,因此北京人的服飾就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文所寫的北京服飾,是晚清和民國時期北京人的穿著打扮。從服飾上說,北京在17世紀中期,滿族入主中原,清遷都北京以后曾有過一次大的變革。這一變革的大致內容就是以旗袍、馬褂、薙發垂辮來代替過去的寬袍、大袖和蓄發的傳統裝束。
在這一變革當中,北京的服飾不僅吸收了滿族的式樣,同時還將滿漢服飾加以融合,使京城的衣著更放異彩。
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處都可以看到穿長袍的人。這長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這種衣服在民國革命前,甚至在民國后的一段時期里,穿者極為普遍。夏天穿單的長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為棉布的,較好的為葛布或夏布的。高貴之家多穿絲質的。道光后的一首名為《羅褂》的竹枝詞里寫道:“作闊穿來是軟羅,腕搖金鐲寶光摩。那知都下豪華客,看戲依然葛夏多。”春秋時節穿夾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鴉片戰爭后,“洋布”大量輸入,北京人曾用它為料制做棉袍。當時有一首題為《綿袍》的竹枝詞中說:“綿袍洋布制荊妻,顏色鮮明價又低。可惜一冬穿未罷,渾身如蒜伴茄泥”。蒜伴茄泥,言下之意全爛了。這是北京的一句歇后語,意在諷刺貪圖便宜上了當的人。
說到長袍,它的特點是:袍長過膝,領子是圓的,帶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適中,下擺留有開禊。長袍雖然原本為滿族人所特有的服飾,但隨著歷史的演變,也曾有了某些變化。當初,滿族人穿的長袍,袖子是窄的,同時在袖口上還帶有“馬蹄袖”(箭袖),所謂馬蹄袖就是在本來已經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其形狀酷似馬蹄。馬蹄袖的發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長期的狩獵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東北,滿族人在狩獵中,無論是盤弓搭箭,還是挽韁馳騁,這種保護手背的馬蹄袖,都曾起過不小的作用。然而隨著滿族人的進關,生活環境的改變,尤其是在北京這樣一座城市里住長了,這種多余的馬蹄袖還會有什么用呢!此外原來的旗袍是四面開禊的,后來逐漸演變成兩面開禊,甚至還有不留開禊的。這種演變也與馬蹄袖的隱去相仿。四面開禊的長袍無疑是方便馳騁,日后馳騁漸少,自然要四面開禊就沒必要了。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馬蹄袖四開禊的長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長袍還保留著原樣。
由于昔日長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裝,因此講究裝飾的婦女,每每在長袍的衣襟、領口、袖邊處鑲上絳子花邊,作為美的點綴。清末北京時興瘦長袍,長能覆足,袖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據說當時這是仿西裝而制,于是有人便譏諷說:“新式衣裳夸有根,極長極窄太難論。洋人著服圖靈便,幾見纏躬不可蹲”。
說了長袍必然要說“馬褂”。今天北京的青年人恐怕很少見到馬褂了,但是總還是能在商店里見到對襟的小棉襖吧,它的樣式就很象昔日北京人穿的馬褂。說到馬褂,自然就會聯想到馬。實際上,它就是騎馬時穿在身上的一種外罩衣。據說這種對襟、圓領、有開禊帶扣襻兒的外罩衣,明代初年騎馬時就有人穿,不過政府是禁止通常穿著它的。滿族入關后就不同了,于是北京便四處可見穿馬褂的人了。當時的馬褂身長只到肚臍,袖長只到肘臂,開禊也是四面。它也和長袍一樣,可做成皮、棉、夾、單以應四時的需要。康熙時,曾興起一種身長至胯,袖長至腕的對襟馬褂。后來曾在民間廣泛流行,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人更喜歡它。除了對襟馬褂外,還有一種帶大襟的馬褂,其中“琵琶襟”馬褂頗受人歡迎。所謂琵琶襟,就是馬褂的大襟邊不裁到膈肢窩下,而是從齊肩的第二個紐襻處直接向下裁,只是不要裁到底,讓下襟缺一小截。一般說來,對襟馬褂多用作禮服,帶大襟的馬褂多用作常服,而琵琶襟馬褂用作行裝。
馬褂在北京為男子的一般服裝,因此它和長袍不一樣,大多數馬褂是不鑲邊的。但是在同光之際,北京街上也曾有過“時興馬褂大鑲沿,女子衣襟男子穿”的新潮,不過那只是曇花一現而已。馬褂多以綢緞織物為材料,也有用獸皮制做的。馬褂顏色有藍、紫、灰、黃多種,以黃色為貴,俗稱“黃馬褂”。一般平民不準穿,皇帝、巡行扈從大臣們可穿明黃色馬褂。清代中晚期,賞穿黃馬褂的勛臣相當多。
除了長袍、馬褂以外,還有幾種服飾是昔日北京人常穿的。這就是披風、斗蓬、襖、坎肩、盾子、兜肚和主腰。披風、斗蓬和襖,這些都是北京漢族婦女長久保持的服飾。清初在服飾上就有“男降女不降”或“男從女不從”的說法。即漢族婦女在服飾上保持著相當大的自由。穿披風,斗蓬和襖就是一例。披風實際上就是外套,嚴格說它不能算短裝,因為它長可至膝,其式樣多為對襟,大袖,低領。一般套在襖外面穿。斗蓬多為婦女在冬季外出時穿用。它是由古代蓑衣演變而來的。清末斗蓬的制作已很講究了,多數斗蓬采用明快鮮艷的綢緞制成,在面上還繡有各種式樣的花紋,有的還襯以狐、猞猁等細毛皮。襖分夾棉兩種,可用綢緞亦可用布做里做面,內絮絲棉或棉花。婦女貼身小襖多為鮮艷的粉紅、水紅和桃紅顏色。
坎肩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長了。它是由漢族穿的“半臂”逐漸演變而來。這種無領,無袖,一般為對襟式的坎肩,無論是穿在衣服里邊,還是套在外面,不僅穿脫都很方便,而且實用,因此它一直博得男女老幼的喜愛。尤其是婦女,若做上一件精美漂亮的坎肩套在外面,分外顯得莊重文雅。
盾子,顧名思義,是起護心作用的。北京人把它當作內衣穿。一般分單、夾、棉幾種。盾子和坎肩一樣也是無領,無袖,所不同的是它比坎肩要短,要裁得貼身,同時為了加強護心作用,不采取對襟式,而是把襟開在腋下。記得小時候,每到入冬時節,媽媽都要讓我穿上個又貼身又暖和的棉盾子。
兜肚,又名抹胸或抹腹。用塊方布上下對角垂直使用,將上角剪下一小角,成為兩角做成,用一根繩或帶系在上方兩角處,然后將這繩或帶掛在頸上;左右兩角也各系一繩或一帶,然后將這繩或條系在后腰上。兜肚多為單的,一般以布做成,富裕之家也有用絲質料子制作的。穿兜肚的歷史已經很久了。如《南史·周迪傳》中描寫他衣著簡樸時說:“冬則短身布袍,夏則紫紗抹腹”。昔日北京的兒童及婦女多穿兜肚,并在兜肚上常繡以花鳥、鮮桃、胖娃娃之類。尤其是兒童,在酷暑時節,經常是以兜肚代衣,穿起來不僅涼快,而且起到護心和護肚的作用。
至于主腰,在北京昔日多為老年人所喜愛。它分夾、棉兩種,其長度要根據穿著人的腰圍而定,寬度大至在1尺左右,主腰正好將腰圍住,以避風寒刺腰,一般在左右肋處開襟并加扣襻。
談了上衣再談下裳。裙子是我國婦女所喜愛穿的下裳,北京婦女也不例外。先秦時代中國的婦女就有穿裙的習慣了。入關前的滿族婦女因習于騎馬狩獵的緣故,所以“衣皆連裳,不分上下”。但入關以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加上與漢族婦女的相互往來,因此也逐漸開始穿裙了。至于漢族婦女穿裙的習慣則一直沒有改變,而且不受年齡、身份的限制。當時的裙子因受窄幅織物的限制,所以不管是褶裙還是斜裙,都只能縫成筒子式樣,將它套于腰間,而且裙子也“長及其足”。制作裙的材料,有的為絲綢有的則為棉布,裙上還多繡有花紋和圖案。
清末時,北京百姓不分男女曾流行穿褲子。褲子分滿襠和套褲兩種。滿檔褲分單、夾、棉、皮幾種,褲里和褲面用綢或布制作的都有。女褲在褲腿邊上往往還繡著各種花紋,男褲多為素的。至于套褲,是一種無褲腰褲襠,只有兩只褲腿的褲子,穿著時用帶系在腰間。據說同治年間京城的套褲都相當的肥。《肥套褲》這首竹枝詞中這樣寫道:“英雄蓋世古來稀,哪象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直到今天,在北京還可以看到3歲以下的幼兒穿著一種露著屁股的褲子,人們管它叫作“開檔褲”,這種褲子在制作時襠里挖去一塊材料,便于幼兒拉屎撒尿,由于北京春冬季節都較冷,因此還往往給孩子縫一個“屁簾”穿上。所謂屁簾,就是根據幼兒的身量,用兩塊見方的布中間絮上棉花做成,屁簾的兩邊各縫上一根帶,穿時將它圍在臀部,然后在前面一系帶就成了。
從衣裳轉談帽子。戴冠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而對于漢族男子來說則不然。但是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剃發垂辮已成定制,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當時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為禮帽、便帽和風帽。所謂禮帽就是官帽,北京民間管它叫“大帽”。這種帽子因季節不同又有兩種款式。秋冬時節戴的叫“暖帽”。一般由農歷8月中旬開始戴,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在北京這種帽子多用呢、緞或布制成,也有用皮子制成的。暖帽頂的中間,裝有用紅色絲絳編制成的帽緯,北京人管它叫“紅纓子”。另一種是春夏時節戴的涼帽。一般是在農歷4月開始戴,涼帽的形狀有似倒置的漏斗。它是以麥秸、竹或藤為材料編成的。涼帽頂上一般不裝“紅纓子”。
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于京城了。清入關后,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清末時,京城市面上流行帽頂極尖,帽結小似豆,且多用藍色為結的小帽。因此有“帽結朱絲盡棄捐”和“第一頭顱總要尖”的描述。
還有一種風帽,昔日北京老年人每到冬季都喜歡戴它。京城人稱它為“風領”或“馬虎”。風帽有棉、皮兩種。面用呢子或緞子制成的較多。帽扇至肩,可以保護脖頸以御風寒。其形狀酷似蘇武牧羊圖中,蘇武所戴之冠。
昔日北京人腳下穿的又是什么呢?穿靴子也是滿族的習俗。滿族未入關前,常以皮子為面,然后絮進一種長纖維的草,該草就是東北三寶之一的“兀刺草”。因此這種帶靿的靴子稱為“皮兀刺”。入關以后則以布或緞為面制靴,同時也不再絮兀刺草了。
當時作為京城的主要居民漢人,仍然是以穿鞋為主。總的來說,京城男子穿便服時以穿鞋為主,若穿官服則要以穿靴為主了。清朝政府曾規定平民百姓不許穿方頭靴,只許穿尖頭的靴子。至于鞋的式樣則沒有明文規定,因此,有扁頭、云頭、單梁、雙梁各種式樣的鞋在北京的街頭巷尾出現。至于婦女,直到清末,北京的漢族婦女纏足之風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極為普遍。“坤鞋制造甚精工,爭奈人多足似弓。庚子已過尚依舊,幾時強迫變頹風?”正是這種普遍纏足現實的寫照和對世風的譏諷。滿族婦女是不纏足的,大多數滿族婦女穿帶有木底的繡花鞋,當時稱作“高底鞋”。
民國成立后,政府曾發布“剪發通令”,而且還制定了“服制條例”。條例中規定男子和女子禮服式樣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和常禮服二類。大禮服幾乎完全仿照西式,常禮眼中,一種為西式;另一種則為中式褂袍,其中褂短對襟,袍長大襟。大禮帽,帽筒高,平頂下沿為橢圓形。常禮帽,帽筒矮,下沿也呈橢圓形。女子禮服,上衣長與膝齊,袖和手腕齊,對襟,帶領,左右前后都開禊。下為帶褶的筒裙,上緣兩端有裙帶。
當時北京盡管為民國的都城,但守舊之風仍然很濃。從服飾上看,男服仍然以袍褂為主,直到20年代初,國家機關、公司洋行、銀行等部門開始有人穿西裝,而且以青年人為多。帽子中,民國政府規定的常禮帽頗受歡迎,戴的人日漸增多。然而戴小帽的人依舊大有人在。當時夏戴草帽,冬戴風帽,學生帶鴨舌帽,賣力氣的人冬天戴氈帽的人四處可見。
民國時期北京的婦女,在20年代以前,一般為上衣下裙。青年婦女多喜歡穿瘦身秀長的衫襖,衣領挺高,下穿黑長裙。直到20年代后,才對“曲線美”感興趣,將滿族穿的長袍推陳出新,改造成近代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旗袍。
民國成立后,北京無論男女腳下多穿鞋了。小圓口千層底布鞋頗受男子歡迎。西式皮鞋為青年公務人員所喜愛。從20年代開始學生穿橡膠底球鞋的人多了起來。青年婦女穿高跟鞋也是從這時才開始的。但一般成年放足婦女則以穿尖口布鞋的為多。
女子頭戴燕尾暖帽,上穿高脖領中袖短襖,下著長裙。男子頭戴瓜皮小帽,上穿高領對襟短襖,里穿長袍。
來源: 北京文網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