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天水麻辣燙 > 正文

    美術館不是貨倉:要重視學術含量

    原標題:從中介、搬運工轉型為知識生產的平臺

    張亞萌

    一個標牌,沒想到引發了那么多“口水”

    9月,常熟龐薰琹美術館舉辦了“圖畫先行——龐薰琹圖案藝術精品展”,展出龐薰琹的84件圖案作品。并非大展,作品也并不前衛,但還是引發了2013年度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評審會評委和同行的注意,原因無它——一個縣級市立美術館,連續兩季推出在主題、設計和公共教育活動諸方面都有新鮮看點的展覽,確實令人眼前一亮。

    近日的評審會上,龐薰琹美術館又“拔份兒”了。“在展覽作品介紹方面,我們給每件作品都配了中英文對照的解讀文字。”該館典藏部主任夏淳在陳述中的這句說明,成為此次參與評審的30家美術館中的獨一份。

    這個看似能加分的點,在評委、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那里直接扣分:“做展覽,我們得考慮項目成本。中英文對照的說明,明顯單位成本過高,而且在常熟這樣一個地方,會有多少外國觀眾來看展,外國人里又有多少是英語觀眾,這么做,有必要嗎?”而不少評委卻直接為這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做法點贊:“國際化、專業化,做和不做就是不一樣。在當地可能效果不明顯,但我們可以把這個展覽項目直接挪到南京、上海甚至出國進行館際交流,這樣這個標牌的作用就大大突顯了。”

    一個標牌,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卻完全基于一個事實:在2013年度5個月的展出時間內(部分美術館精品季展覽還將持續至明年),30家全國各地美術館的3200余件展品面對120萬人次的觀展人數的背后,不僅是文化惠民力度的提升和中國美術館事業向美術博物館模式的轉型,更細微的是美術館從業者已經開始將一個展覽做成一個文化項目。

    對公共關系的渴望

    不僅是標牌,數字有時也很驚人。一個省級美術館館藏繪畫展日平均參觀人數達三五千人次,館方數據剛一報出來,下面的評委都在交頭接耳:怎么算的?把開幕式人數也加進來了?“一個小館,一天好幾千人的訪問量,可能嗎?目前我們沒有科學的統計方法,對數字的追求,反映的是各館對公共關系的渴望。”陳履生說。“有水分的參觀人數,反映出大家的焦慮——如何證明自己的展覽有社會效應?似乎只有參觀人數,但一個真正好的展覽,其實是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的。”評委、北京大學教授丁寧說。

    在“好的展覽”的命題下,第二季的美術館精品展出季評審要求更高。“大家都把家底拿出來了,但要注意的是,有的題目太大,但作品都是小品,不足以支撐展覽的主題。”陳履生認為,“帽子大身形小”的展覽異象,反映出有些館還沒有認真研究自己的藏品,“名不副實,是對藏品的不了解”。

    相對于藏品不夠充盈的美術館想做學術主題的尷尬,去年各館還多有“哭訴”,今年卻紛紛行動起來:以展覽帶動收藏。“我們最大的一批收藏來自2008年舉辦的‘暖流’展,是舉辦此次‘巴蜀丹青綴英’展的堅實基礎。”成都市美術館館長助理江溶說;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國立北平藝專陳列展(國畫部分)時,在梳理美術史資源的過程中,發現缺失部分老先生的作品,積極與家屬取得聯系;江蘇省美術館舉辦水印年華展,匯總在世水印版畫名家口述資料的同時,還為收藏版畫提供了便利;浙江美術館的“為藝術戰”展覽籌備期間,得到宋忠元捐贈的《閑庭消夏》、董一沙捐贈的董希文的《女青年》;中國美術館的“走向西部”展覽中以展帶藏的經典案例,是孫宗慰的《蒙藏生活圖卷》…… “館藏是立館之根本,但后續的鑒定、挑選、研究,則是活館之要義。”評委、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認為。

    動起來,走出去

    拿出特色,是各個館在面對館藏時的共同選擇,湖北美術館的水彩、陜西美術博物館的拓片、云南美術館的銀器……因濃郁的地域風情而令人向往。但,這或許是局外人看著新鮮的獵奇心理,美術館從業者又要從雞蛋里面挑骨頭了。“過于注重地方特色的傾向值得我們深入討論,本地人過于熟悉的品類,還會成為當地觀眾參觀的首選嗎?”丁寧發問。

    當地域特色成為軟肋,當英文標牌引發爭論,當收藏越來越成為美術館發展的基石,給當代美術館提出的重要路徑是“走出去”,“題目有點大的話,可以把別的館藏資源借過來,才會形成濃郁的美術館文化效應”。丁寧說。當收藏經費、展場面積都已經不是問題的時候,什么是最大的問題?“策劃、理念,為什么別的館會借藏品給你?因為你有了一個絕妙的idea,自然會吸引好的作品流通。”丁寧的想法和殷雙喜不謀而合。“美術館已經從中介、搬運工的身份,轉型為知識生產的平臺。一個展覽,就可以發現和充實一段藝術史,這樣的展覽策劃理念,不愁沒有好的藏品。”就好像“圖畫先行”展覽,通過向河南南陽漢畫館等機構借出和購買高仿青銅器和漢畫拓片,有效地開掘了作品的多面可能性,從一個小的展覽命題,延伸了文化的含量。“但這需要專業學術研究人才的引進。”在殷雙喜看來,人才是館際競爭的核心殺手锏。“臺南美術館做一個臺灣雕塑史的展覽,研究人員先做了5年的雕塑史研究,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5年的藏品征集和收藏工作,之后再籌備展覽。這個展覽的學術含量、藝術史地位,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可想而知。”

    好點子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助力收藏,也可以有效解決項目單位成本過高的憂慮。殷雙喜認為,藏品和展覽開展館際交流巡回,一個館可以出幾件精品,集腋成裘,幾個館聯合就可以推出一個好展覽。“小館能否輻射到周邊地區?北京的場館可不可以巡回到天津、河北?”以項目來運作和流動,“一展多吃”,可以有效降低展覽的成本。

    美術館專業人士號召大家“動起來”,在策劃、展品、主題、公共教育、宣傳等方面多迸發新穎的點子,這樣,或許來年,第三季的精品展出更有看點。“提到精品,就是美術史上的名作,現在我們缺少一些類型更多樣、展現當下人生活和感受的展覽。其實新材料、新媒介的展覽,在互動性上可以有更大的突破。”評委、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說。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一輪 日至 專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