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那年,從小喜歡國畫的我,有幸在家鄉看到何曉峰先生的畫作,我的眼前一亮,感覺找到了人生的亮點、看到了藝術的曙光。在那個蹉跎的歲月,因為家庭和身體的原因,未能有任何作為,前途非常迷茫。我從幾十里外趕到先生的家里,希望拜師學藝。先生對我語重心長的說,學畫畫就得先學會生存,作為一個畫家他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更何況我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年輕人。我明白先生的意思,不久便進入了縣上的化工廠,一邊工作,一邊抽空向他求學。
天水自古人杰地靈,英才輩出,而先生被譽為“三百年來一曉峰”。他聰穎智慧,過目不忘,詩書畫三者兼修而享有盛名,是隴上傳承優秀文化的領軍人物。少年時期,他就因“畫風常有唐寅風度”而聲名鵲起。1956年,他年僅21歲時,《五月艷陽天》工筆重彩牡丹在第二屆全國美展中轟動全國,被著名畫家陳半丁譽為“傳統工筆畫卉畫派承前啟后人物”。之后,他的《百合花》等5幅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接近晚年,他的作品更加成熟,不僅形神兼備,儀態天成,面且于古雅超邁之中透出清逸俊秀之韻,溫潤含蓄之氣象。
先生自少年時代即患有多種疾病,但柔弱的外表之下卻有一個異常強韌剛健的靈魂。無論遭遇怎樣的厄運,他始終手不釋卷,勤耕硯池,他的才華和雄心在逆境之中如同新硎之刃,迸射著奪目的光芒。他主創的12扇大型雕漆屏風《群仙祝壽圖》(現在藏日本東京博物館)在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上被稱為“最優秀的工藝作品”,他和其他獲獎者一同受到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那個生活極其困難的歲月,看到一個熱愛社會、熱愛藝術的老人家境窘迫,常常為看病舉債,我決心下海經商掙線,以此讓先生有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也給我回到藝術的殿堂奠定基礎。回想跟先生學習的十幾年間,困了我給他熬茶,累了給他敲背,痛了給他按摩。藝術的靈感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他的生命延續,光芒放大,一個瘦小的人物成為一位杰出的藝術家。
先生主張尊重人,愛護人,幫助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和人類的人,并以此常常教誨我們。他愛人以德,相見以誠,施恩于人而不求回報,因而擁有眾多的友人。他好學不倦,博覽群書,對哲學、文學、歷史等社會科學和地理、生物、天文等自然科學都有強烈的興趣,獨到的見解。在西北大學物理系學習時,他的成績列全系第一名。跟先生學習的十幾年中,看到了他對名山大川的熱愛,奇花異草的欣賞,畫中呈現出他對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對藝術的愛。畫雞他養雞,畫鳥他養鳥,畫狗他養狗,畫竹他養竹。萬物有情,一花一樹,一草一木,一鳥一獸,大自然賦予他藝術的追求,他為此樂此不疲,耕耘其中,奉獻一生。他樂善好施,不計報酬,將許多作品無償贈送友人,饋贈博物館,奉獻給學校當教材。
先生離開我們已有十四年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讀過的上萬冊書籍、幾百幅未完稿的畫作、流入民間的32000幅作品和他智慧、意志、道德的力量。他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至今歷歷在目,他人格的力量至今深深影響著我、激勵著我。他十幾年點點滴滴的教誨,如點點春雨、涓涓流水,滋潤著我的追求、夢想和藝術之路。
經過多年的準備,我從先生的家人、朋友和社會各界收集到今天展出的136幅作品,呈現給家鄉的朋友們。這些作品只是他藝術創作涓涓溪流中的點滴部分。愿先生傳統的藝術佳作,給-家鄉增添一份傳統文化的氣息,增加一道藝術欣賞的美景。
今天適逢清明時節,我們在此舉辦先生遺作展,追尋先生的藝術歷程,重溫先生的殷切教誨,弘揚先生的杰出成就,以此告慰先生英靈,激勵我們前行。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曉峰
何曉峰(1935-2001年),字冰河,號紫芝主人,甘肅天水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深厚,聰穎過人。年少時代,有緣從古字畫中手摩心追歷拜名家真跡,深得其中三味。1954年考入西北大學物理系。21歲時即以《菊花》長卷一鳴驚人,1956年在全國名展中獲高度評價,被譽為“傳統工筆花卉畫派承前啟后的人物”。在此后的藝術生涯中,偏愛中國畫創作,不拘一家,注重寫生,工寫兼長,游遍名山大川,體驗大自然的精髓,終于形成其作品清逸俊秀、氣韻生動的藝術風格。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內外展覽并獲獎,出版有多種年歷及作品集,其中國畫《百合花》等多幅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不少作品流傳于歐美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畫院副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