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洛陽) 編劇,作家,《文化收藏》雜志副主編。
文/ 劉英杰
在我國最古老的枕頭是天然石塊,后來開始使用初步加工過的石塊作為枕頭。以后逐步擴大到使用其他材料來制作枕頭,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銅枕等等,歷代留存下來數量最多的則是瓷枕。瓷枕是一種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國古代瓷器中較為流行的一種造型。據說最初是作為陪葬的冥器出現的,以后逐漸成為臥室的寢具和治病號脈的工具。瓷枕在隋唐時期開始大量燒制,宋、金、元時期最為鼎盛,于是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瓷枕。
瓷枕有大小之分,而規格、形制上的差別多以其具體使用功能而加以分別。古代實用的小型陶瓷枕有三種:一種是袖枕,因當時交通不發達,人們外出長途旅行風餐露宿時,常隨身帶個小枕,便于在休息時使用;一種是腕枕,在人們長期書寫時,為防腕子發酸,將小枕墊于腕部;再一種就是脈枕,脈枕是中醫大夫診脈時放在病人腕下起襯墊作用的用具,體積很小,重量很輕,為的是大夫出診時攜帶方便。箱型脈枕下面一般有一兩個小孔,它們是燒制時為防止爆裂而設的排氣孔,而脈枕因為具有豐富的蘊意和實用價值,往往最具收藏價值。
在瓷枕的發展史上,以宋代磁州窯燒制出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筆者曾見到一件元代磁州窯系的小脈枕,為白瓷,造型如如意,枕面胎上先敷一層白色的化妝土,枕面上以鐵繡花裝飾,圖案為鯉魚戲蓮。脈枕之所以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多因其紋飾圖案和脈枕本身的文化寓意。因中醫診脈時間比較長,為了病人舒適和方便診斷病情,才發明了比一般瓷枕體積短小的脈枕,甚至還有脈褥、脈床等,都和脈枕配套使用。使用脈枕之后,病人手腕平和,自然伸展,使得病人寸口三部九侯的脈象展現無遺,中醫根據相生相克之理,加之對病人體質的判斷,才得出“一人一方”的回春妙手。從這個角度來看,脈枕無疑是中醫診治的絕好“幫手”,與西醫診聽器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手持此元代小脈枕,將手腕置于脈枕之上,甚是恰合。此元代小脈枕主題圖案為鯉魚戲蓮紋,生動活躍,吉慶吉祥,美觀實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魚紋符號是一種精神寄托,無論之于道教還是佛教,乃至具有傳統色彩的“鯉魚躍龍門”。到了宋元時期,魚紋裝飾在陶瓷領域中更是大放異彩,所以此元代脈枕中的魚紋裝飾不僅有著眾多的文化內涵,還因其“喜慶”而在診治病情時有“沖喜”之意。
當然,在色彩斑斕、各擅風流的脈枕紋飾中,魚紋只是其中的一種,據資料記載,脈枕紋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辟邪求福,所以紋飾多采用兇猛的瑞獸,以虎、獅、龍、兔為主要類別,其中虎紋比較常見;一類為喜慶吉祥,大多具有民俗色彩,魚紋脈枕即屬于此類;一類為品位象征,主要為炫耀權勢和夸示財富,所以一般會有珍貴材料裝飾。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