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之后,另一部入圍金棕櫚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侯孝賢執導的《聶隱娘》(又名《刺客聶隱娘》)于北京時間昨日在戛納電影節上首映。《聶隱娘》全片采用文言文對白,且臺詞相當少。首映之后,媒體和觀眾一致認為該片畫面很美,對內容的評價卻兩極分化嚴重:有人認為該片晦澀難懂、缺乏故事性,有人認為侯孝賢將東方美學發揮到了極致。針對故事性不強的問題,侯孝賢回應說:“拍攝時如果總想著觀眾,就會限制自己。”
不想受商業模式干擾
電影《聶隱娘》和早前首映的《山河故人》,是本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主競賽單元的兩部入圍華語片。此番在電影節上“背靠背”上映,也稱得上是這兩部電影的緣分。戛納觀眾對這兩部華語片的反響也有相似之處:既有響亮的喝彩,也有嚴厲的批評。觀看《聶隱娘》首映的觀眾無一例外盛贊該片的畫面拍得美,卻對內容呈現有褒有貶。例如《衛報》影評人皮特·布蘭德肖表示:“晦澀難懂的情節使我對它無法像對戛納其它電影那樣確信。”但他同時也認為《聶隱娘》會是金棕櫚的有力競爭者。
華語觀眾多數稱贊侯孝賢將東方美學發揮到了極致,但也有人認為該片的故事性不強,節奏沉悶,并因此很為該片在內地的商業前途擔憂。事實上,故事性不強是侯孝賢作品一貫的特點。侯孝賢本人在映后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對此做出回應,“如果拍攝一部電影時總想著觀眾,就會限制自己。我也知道拍電影需要資金,但我拍攝時盡量不去考慮這些問題,能拍幾部是幾部。”侯孝賢說,他會找舒淇、張震這種熟人來做主演。因為就算片酬不多,他們也會來幫忙。“我不想受到商業模式的干擾,只想盡全力拍想拍的東西。”
摸索拍真正的武俠片
《聶隱娘》前期準備長達七年之久,劇本八易其稿,最終把一個1700字的俠客傳奇充實為一個106分鐘的光影故事。為了拍好這部電影,侯孝賢研讀了《資治通鑒》、《新唐書》等典籍,甚至把從南北朝到隋唐的社會風俗史、節度使官階形成、胡化漢人與漢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遣唐使和唐朝之間的關系都梳理了一遍,花費了極大心力。侯孝賢透露,他在上大學時就讀過聶隱娘的故事,當時就想拍成電影,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當時想著,等我年齡大一點時再來拍。一轉眼,我的歲數也不小了,而這些演員也很成熟了。所以我下定決心不要錯過機會,趕緊拍掉。”
《聶隱娘》是一部武俠題材影片,但又和傳統武俠片有很大差別。侯孝賢表示,自己不想拍那種招式很多的傳統功夫片,而是摸索著拍自己心中認為的真正的武俠電影。他打算在《聶隱娘》之后,還要接著拍、接著摸索。
記者 楊蓮潔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