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河南 > 正文

    河南小伙救人遇難遭戶口歧視續:終獲50萬賠償

    河南小伙救人遇難 賠償遭遇同命不同價截圖

    河南小伙救人遇難 賠償遭遇同命不同價

    時長:2'48''

    播放:423

    來源:央視網

    河南小伙救人遇難 賠償遭遇同命不同價關閉自動播放相關專輯 推薦視頻: 收起視頻

    正在播放

    一句“你兒子是農村的”,再次刺痛了公眾的神經。

    據報道,在外打工的河南小伙王超杰遇工友落水,他和一東北小伙救人,工友得救兩人卻不幸遇難。得知噩耗,悲痛欲絕的王父又被告知:那名一起遇難的東北小伙是城市戶口,所以施工方賠償40多萬元,而自己的兒子是農村戶口,只能賠償19萬元。

    死亡的沉重一樣,生命的價值一樣,見義勇為的行動也一樣,為何在賠償標準上卻相差一倍多呢?

    事件:救工友小伙異鄉遇難

    25歲的王超杰家住河南省新鄉衛輝市六莊店村,是一名電焊工,今年3月份,為了給剛剛學會走路的女兒掙個好前程,他來到青海格爾木市,在馮氏彩鋼有限公司承建的一處水電站工地打工。

    5月7日,王超杰和另外4名工友被公司派去清理河堤,下午3點,一名東北工友不小心掉進了河里,另一名東北工友下河救人,不料水流湍急,倆人都被水沖走。

    危急關頭,王超杰拿起洋鎬沿著河堤跑了幾十米遠,追上了工友,他把洋鎬伸向在水中掙扎的工友,試圖把他們拉上岸,不料自己卻被拉進了水中。后來,最先落水的工友被隨后趕來的人們救了上來,而王超杰和另一名下河救人的工友卻發生不幸。

    爭議:農村戶口賠償標準低

    得知噩耗,王父悲痛欲絕,然而,比喪子之痛更讓人心涼的是,王父在格爾木奔波了半個月,卻一直找不到負責此事的人,青海馮氏彩鋼有限公司的包工頭于長猛根本不照面。

    王父王利軍說,兒子出事十多天后,他們無奈去了格爾木市信訪局,信訪局出面協調,施工方西寧天瑞工程有限公司的律師終于露面,這時候他們才知道,兒子所 干的工程是天瑞公司轉包給馮氏彩鋼的。律師稱,王超杰和另外一位救人犧牲的工友,身份不同,賠償標準也不同。那名東北工人是城市戶口,所以施工方賠償40 多萬元,而王超杰是農村戶口,根據農民收入來核算,只能賠償19萬元左右。同樣是人命,懸殊如此大,王利軍表示難以接受。

    評論:同命不同價該終結了

    對此,人民日報客戶端評論指出,難道農村人的命和城里人的命比就“不值錢”?當這一切上升到對生命價值的衡量時,顯得極不慎重。這個悲劇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同命不同價”這一明顯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奇葩存在,是到了該終結的時候了。因為這更關乎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

    死亡賠償體現生命價值上的平等,就必須讓賠償標準與人的“收入差別”或城鄉戶籍相剝離。況且,我國戶籍制度的放開已是大勢所趨,“城鄉一體化”已成為不 可逆轉的潮流,這個時候還堅持“同命不同價”,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同時,也要鼓勵一些地方、機構順應民意,先行先試,勇于突破舊規。不管阻礙有多強大,民 眾的合法權利也不容漠視。

    最新進展:

    對王超杰賠償不再涉及戶口差異

    此事經報道后引發社會關注,昨天終于有了結果。天瑞公司一相關負責人找到王父協商,稱賠償方面不再涉及戶口差異。經過協商,三方達成協議,天瑞公司支付30萬元補償款,帶王超杰出來的包工頭支付20萬元。

    據央廣、河南電視臺、人民日報客戶端

    事實+

    “同命不同價”提醒戶改須提速

    長期以來,農民工在遭遇醫療損害、交通肇事以及其他災難性損害后,卻常常因戶口遭受數以倍計的賠償“打折”。戶籍本來只是身份證明,但是因為戶籍上面附加著諸多福利和保障,戶籍也就變得價值不等。這種價格差異,體現在個人從生到死的全部過程。所謂“同命不同價”,不過是戶籍差異在賠償金上的體現。

    從法律層面來說,賠償金的核算是以戶籍身份為基礎的。在2003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個“或”字,那意思就是按哪個來都行,企業當然挑那個錢少的來賠償,嚴格說也并不算違法。

    我國戶籍制度正逐步放開,流動人口大幅增加,農民工進城打工、成家立業早已司空見慣,而“同命不同價”——這個因戶籍而產生的“衍生物”,明顯落后于社會發展和法治進程。因此,要想真正消除“同命不同價”的尷尬,就必須看到造成這種尷尬產生的深層成因,不是作出簡單的道德評價,也不是回避問題,而應當從戶籍改革出發,剝離戶籍所承載的福利和待遇,讓戶籍回歸到身份證明的屬性,而不再是權利的載體和象征。擺脫現有戶籍束縛,實現權利的均等化。(騰訊新聞綜合新華網、央廣網等報道)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