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畫家趙萬順的筆墨山川
趙萬順在創作。本報記者田蹊攝
群仙祝壽圖。
畫家,收藏家,還有企業家,趙萬順有著多樣的身份。不過,他的“內核”是畫畫的。
從看待一個畫家的角度出發,身為畫家的趙萬順,其作品的視覺語言傳達的內心,和他的畫品一樣,看上去很美且充滿著暖意。所以,有評論說:這在當代中國畫領域是難得的。
恩師精神
最本質的趙萬順是屬于黑夜的。筆墨于潔凈的宣紙上肆意縱橫,于酣暢淋漓的快樂中每每通宵達旦,忘卻疲累。
“黑夜里的我完完全全就是一個畫畫的。”他總是這樣說。
在燈火通明的天水藝術館里,像往常的每一個夜晚一樣,趙萬順“活”了。寬敞的展廳里,最顯眼的是那張寬大的畫案。“昨晚畫到今天早上六點多了。”盯著宣紙半天出神的趙萬順突然冒了一句。
趙萬順現在是天水藝術館的館長,其實,這個藝術館成立還不足一年。這是他從新疆返回家鄉不到兩年時間做成的第一件大事。這兩天,他正在為清明節的一場展覽忙碌。展覽是紀念他的恩師何曉峰的。事實上,兩年前的清明節,在新疆這樣一場紀念恩師的展覽已經舉行過。
在趙萬順心中,無論舉辦多少次展覽也不足以表達他對老師何曉峰的懷念與感恩之情。
何曉峰也是天水人,他出身于書香世家,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上世紀50年代在全國第二屆美展中,年僅21歲的何曉峰憑借其工筆重彩牡丹《五月艷陽天》獲得高度評價,被著名畫家陳半丁贊譽為“有著傳統工筆花卉畫派承前啟后的人物”。同時,身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何曉峰主創的12扇大型雕漆屏風《群仙祝壽圖》在全國工藝美術展上被贊譽為“最優秀的工藝作品”,該作品現在被收藏于日本東京博物館。
“恩師偏愛中國畫創作,他的創作不拘泥于一家,而且注重寫生,曾遍游名山大川,體驗大自然的精髓。終于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趙萬順說在甘肅畫界有“隴東畫派”一說,恩師何曉峰正是此畫派的創始人。
慕名去找何曉峰的那一年,趙萬順還是個初中生。彼時天水城中已有上百學生的何曉峰,對于生活在甘谷一隅的農村娃趙萬順來說,就像是擁有門徒三千的孔圣人。眼下已是知天命的趙萬順每每回首往昔,似乎總也說不清當初怎么就有那樣的膽量慕名而去。也許就是因為年輕吧。
“早上三四點從甘谷家中出發一直走到天水的。”趙萬順回憶當時只有16歲的他是在一個熟人的引領下,敲開了何曉峰的家門。
“老師不要我。”趙萬順回憶道,笑著。
以后的每個禮拜天,趙萬順都會走著或者扒火車去何曉峰的家,他很有眼色,看見老師家里哪里有活,就趕緊幫著干,“一個多月后老師被打動了。”
清明節的這一次展覽,將展出何曉峰的130余幅作品,這些作品是趙萬順經過多年的時間,從何曉峰的家人、朋友以及坊間不惜重金收集到的。“真正的文化遺產都是無價的。”這些年,趙萬順以一個收藏家的身份,不惜重金收藏了不少東西,說起這些作品,他最厭煩什么“一尺多少潤格”這樣的說法,他覺得一個藝術家或者一件藝術品,一旦用這樣的標準來恒定,那藝術創作也就完了。
對于展覽,趙萬順心里清楚,他最想紀念的還是老師何曉峰的藝術精神。在他眼中,老師生前將自己的3萬余幅作品中的大部分都無償捐贈給了社會,這種行為就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體現。熟悉趙萬順的朋友都清楚,這些年來,趙萬順一直在做慈善。一位和趙萬順一起在新疆呆了幾十年的朋友記得,2011年,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播出了“快樂好人阿里木”的事跡。新疆人阿里木在貴州畢節市烤羊肉串,小小生意并不富裕,在他只有兩百元錢的時候,還拿出一百元資助素不相識而需要幫助的人。阿里木只身一人,租住小房,卻把烤羊肉串賺來的錢,全都拿來資助貧困學生。“他(趙萬順)看到這則新聞后,便想為阿里木做點什么,隨即他就在烏魯木齊發起并承辦了‘關愛好人阿里木——新疆名家書畫慈善拍賣會’活動,拿出自己的書畫新作和部分收藏書畫,進行慈善拍賣,并將拍得的30多萬善款給在貴州畢節打工的阿里木購買一套住房,讓他生活得更好一點。”
“某種程度上而言,其恩師何曉峰無疑是他一如既往行善的啟蒙和動能。”對愛做慈善的趙萬順,上述這位朋友做了這樣的評價。
繪畫之夢
小時候,新疆就是趙萬順頭腦中的全部西部。對于新疆,他總是懷有特別的感情,“因為這里圓了我的繪畫之夢。”“我有個10年計劃,在未來10年沿著絲綢之路,用自己的畫筆和熱情,畫西部,畫絲路沿線各民族,這個計劃的名字都起好了,叫絲路之春。”趙萬順說。
13歲的時候,趙萬順曾扒上火車去過一次新疆,現在他記不清具體到哪個地方,但他印象深刻的是吃到了甜美的葡萄,還平生第一次見到了姑娘們穿的裙子。貧窮是趙萬順對家鄉甘谷最難以忘懷的記憶。他說自己曾經最大幸福就是夢想當上生產隊長,然后讓村里人們吃飽。記憶中恩師何曉峰臨終前,家中常常因為其看病而舉債累累。
窮則思變。上世紀90年代在甘谷工作的趙萬順就成了個能人,他把當地即將瀕臨倒閉的三家水泥廠的水泥輸出到了新疆,為此救活這三家廠子。之后在甘谷遭遇十年九旱的年代,他被派到新疆去做勞務輸轉工作。
兩年前回到天水的趙萬順,就干了兩件大事。天水藝術館成立,天水寫生基地成立。他說這個基地的功能就是邀請全國知名的藝術家們走進天水,書寫天水,用他們的筆把天水宣傳出去。更重要的是還要培養天水的藝術家并讓他們有機會走向全國。
懷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宏愿。這是趙萬順的另一面。都知道,趙萬順這些年在商業上賺的那些錢,多花到做文化的事上了。幾年前成功組建的中國美協新疆創作中心,顯然是他醉心文化公益事業的又一個大動作。聽說,為了天水寫生基地的成立,投入資金且不說,就跑北京差點要把腿跑斷,一次居然不到六點鐘就去敲美協一辦事人員的門,說了一大堆好話,最后說急了,直接就來了一句“我們那個地方窮得只剩下文化了”。
趙萬順的第一次繪畫,應該在八九歲的時候,是給破了的小畫書畫封皮。那時候,他和同村的一個小伙伴合起來攢了五六十本小畫書,在暑假他倆就每天去縣城擺書攤,“那時候我們兩小子早上三四點就出發,一直走到縣城。每看一本,收一分錢。”等到小畫書擴大到200本的時候,書的封皮也被翻破了,封皮上的畫也看不清了。“這時候我和我的同伴就分工,他負責縫補書,我負責畫封皮。”
之后,趙萬順經歷了在明長城的墻磚上畫畫,到上中學時候畫樣板戲中的人物,再到碰到兩位中學美術老師,然后拜師何曉峰……“特別是在新疆的那么多年的努力和那些藝術大家的指點讓我圓了自己的畫畫之夢。”趙萬順50多年的歲月中,多一半的時間在新疆用在了畫畫上,顯然,每個人都需要時間來書寫自己的史詩。
創作之魂
趙萬順不善言辭。覺得詞不達意的時候,他會閉口,然后給手上找個事,比如點上一支煙,抽上兩口,然后想到了再繼續說。心情好的時候,他會特別地想說話,說自己畫畫的故事。他會從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說到未來10年,用夾雜著甘谷鄉音的普通話,講他的畫畫之夢。
在畫界,趙萬順以創作反映新疆風情作品聞名,在他四十多年的繪畫歷程中,除拜師著名花鳥畫家何曉峰之外,其先后還師從山水畫家郭文濤、人物畫家龔建新研習花鳥、山水、人物畫,并經過劉大為、馮遠、斯同亮、尼瑪澤仁等名家指導。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收藏。2010年被中國書畫報社評為“中國畫十大年度人物”。
“講究立意,構圖精心、巧用筆墨,既注重繼承傳統,又力求在繪畫語言和筆墨技法上的推陳出新。內容或謳歌勞動人民的勤勞純樸、或反映友善樂觀的生活、或反映奮發進取的少數民族人物,作品將其對生活的理解進一步升華,從而把自己的觀念、情思、感悟、意趣和創作激情融匯其中。”站在專業的角度,美術評論家們對趙萬順畫作給出了這樣一個評述。
在新疆的20年,趙萬順的足跡踏遍了帕米爾高原和天山深處,他用朝圣者般的心情收集少數民族的生活素材,然后把這些真誠地描述在自己作品中。他總是以恩師何曉峰為標桿,認為真正的藝術是來源生活和服務于人民的。時常愛舉的例子就是大畫家黃胄的故事。講故事的時候總是很強調黃胄先生喂養過毛驢、畫禿過上萬支筆這些細節。據趙萬順朋友說,為了畫好竹子,趙萬順也種了一院子竹子,為了畫好雞,他就養雞。曾有一次,趙萬順還養了兩只錦雞,不過沒多久一只就死了,另外一只見同伴死了,也“抑郁”而亡。朋友們說后來趙萬順還找了個地方將這兩只錦雞隆重地安葬了!
畫家戴凌云曾為趙萬順寫過一篇文章,他說,畫家畫熟悉身邊生活的題材,讓人們去閱讀,讓人們在閱讀中發現平時覺察不到的美,并有別樣的體會。這種對優秀作品的閱讀,方可讓人感受到繪畫高于真實。
“我不在意手法和流派,卻堅信藝術是現實最真實的鏡子。”趙萬順直言。
-本報首席記者雷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