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劇院2015夏季公益票購買現場
近年來,申城大力推廣演出公益票,免費,或低價,讓很多市民第一次進入了劇院欣賞高雅藝術。有人被藝術感染得淚流滿面,但也有不少人不遵守音樂會禮儀,演出現場交頭接耳、隨意走動,甚至,吃起了漢堡包,并且無視工作人員的提醒。藝術沒有門檻,但公益是否應該有價?這代價,不一定指高昂的票價,而是時間、精力、尊重等價值體現,讓公益票能夠惠及真正的樂迷,也能夠真正地培育出一批樂迷。
藝術從來都屬于大眾
上音藝術處處長陳明提及,日前舉行上音開放周時,有不少市民出入校園聽課、看彩排。他們一聽到陳明是“上音藝術處的”,就會追問:“交響樂那么高雅,我們怎么入門啊?”陳明回答:“其實,藝術從來都沒有門檻,從來都是屬于大眾。所謂高雅藝術的說法并不準確,因為沒有一種藝術屬于‘下里巴人’。至于懂不懂,只要你自己覺得好聽、好看就對了。”
話雖如此,但更多的市民還是想“尋求走近藝術的說明書”。因此,上交、東藝、大劇院、話劇中心、文化廣場等地標性劇場各自都擁有數千乃至數萬會員。藝術普及和教育,這門既不屬于學校教育,又沒有“規定”國家院團承擔的“課程”,就“分擔”在這些劇場的會員活動、公益普及場等。然后,問題就來了。
公益活動也有成本
漢唐國際音樂年項目,每年邀請10個左右的名家名團,在上海乃至周邊城市最好的大劇院上演,并以全場80元票價惠及民眾。項目負責人張蕾透露,當然有不少令人感動的事情發生,例如有一位愛好古典樂的盲童,因此就有機會在母親的陪伴下,第一次花了160元,進入了大劇院,親耳聆聽美妙音樂。母子二人都感動得哭了。但是,買80元公益票入場的觀眾,有不少人不遵守音樂會禮儀,在大劇院里交頭接耳、隨意走動,還有人從包里掏出個大紙袋,悉悉索索打開大紙袋后,再掏出漢堡包來吃……
5月底,他們將展開新一個年度的項目發布。對于每年在這個項目上花銷近千萬的民營公司而言,“我們不得不反思,到底怎么做公益才能真正顯示出所有人對音樂的熱愛與尊重,是不是要提高票價,提升門檻呢?”
東藝在進行會員日活動時,也會遇到參與人數無法統計的問題。市場部顧圣音透露,因為有些會員活動完全免費,參與人數全憑先來后到的“承諾”。但是,當今不少人的網名花里胡哨,男女莫辨,也不知最終是否本人前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前來,結果不來的也大有人在。空位子也來不及順延給“后來”的愛好者,形成公共資源的浪費……
參與公益須有“代價”
上交音樂廳副總陸菁非常理解主辦方給公益活動設置“票價”門檻的行動。不少人參加活動就是因為“不要錢,還休閑”。但是,也正是因為這類參與者并非真正的藝術愛好者,所以決定做得很隨意,說不來就不來。她的對策是:“比較熱門的公益活動,還是向會員開放,但是參與的方式是通過積分兌換。而賺取積分,就是通過平常購票或者參與其他活動的出勤率等獲得。”例如,想觀摩北德交響樂團的彩排,就需要會員兌換50個積分。同樣,6月初舉行的祖賓·梅塔見面會,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參與。如此,就保證了入場者一定珍惜座位。
確切地說,陸菁認為:“要讓大家明白,參與公益活動,必須有代價。當然,這個價,不一定是掏錢的價格,但是一定是有時間、精力、尊重等價值體現的。”大劇院市場部武鵬認為,“這個代價,還包括學習、遵守最基本的劇場禮儀。雖然平時在大劇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反復提醒觀眾應該怎樣怎樣,可是還是有不少人未必聽得進去……”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