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教育 > 正文

    考生自述:我在聽力設備故障的高考考場

    我在聽力設備故障的高考考場

    高考結束了,但有些剛剛考完試的學生卻高興不起來。不是因為試題太難,而是英語考試中聽力播放設備疑出現故障,聲音模糊不清。為此,有考生拒交卷退場,大量家長圍堵校門討要說法。

    又到一年高考時,考場里又出現了許多將演變為民間奇譚的故事。而作為考生,我竟也有幸成為傳說的親歷者。

    聽說,在我走出考場回家后,我的考點安徽馬鞍山某中學門外圍滿了家長,阻止英語試卷被送走。后來特警出動,試卷才被強行送走。原因自然是模糊不清的聽力。而同樣的時間,九中(蕪湖)的門外被堵的水泄不通,大半條路被堵住,據說有三個學生一個家長聲稱自己要跳樓,最終副市長出動。原因嘛,聽說是因為聽力沒放出來,又沒重放,卷子交去,30分空白,孩子們哭著走出來。

    大家說,蕪湖要出名了。好吧,除了板栗方特奇瑞 ,我們又要有新伙伴了。所謂年終大片《高考風云》,每年6月7、8號四集聯播,每年都有新故事,今年的故事有出動無人機、金屬探測器、發錯語文卷子、聽力狀況,當然還有不見不散的作文。我想,如果我不是里面的群眾演員,我一定會看得笑出來。國人的生活永遠不會單調,真好啊。

    我聽說的一個片段是,沒有放聽力的教室,考試結束后被留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學生哭著走出來。我媽媽是老師,她的想法是,那些學生要是堅持不交卷,或許會有新情況。現在卷子交了,就很難處理的。由于她專注教育三十年,我尊重她的看法。腦補了一下,如果是我,坐在那間教室,當聽力沒有放卻要求學生交卷卻不予解釋,我會怎樣?如果我霸氣地站起來,霸氣地一拍桌子,斥責這種處理,并堅持不交卷,是不是會有其他的同學加入進來,一同主張權利?

    首先,所有學生在進入高考考場之前,反復被提醒的一件事是:遵守考場各種紀律,否則將有如何如何的后果。再次,高考作為人生幾個終極檢測的第一站,具有無與倫比的神圣性,不僅限于其錄取學校的現實意義,更在于所有中國少年,要經歷這一次人生淬煉,才真正走上自己的人生軌道。因此可想而知,學生對于高考抱有無比的信賴。

    但我此時,卻覺得有種悲哀。提供考試方與參與考試者間,是完全不平等的關系。考前的音響,以比聽力清楚百倍的音質告訴你,違反考試紀律將受到如何的處分,畏懼之心油然而生;然而,沒有任何人說過,提供考試的人出現紕漏,誰來負責,怎么負責,而一個考生,怎么能發出比喇叭更大的音量?如果試卷質量低下,試題出錯,讓考生產生自己的知識水平完全未被檢測出來的合理感受,他是否可以提出有效的抗議?如果聽力未放或聽力根本不清楚卻收卷,考生是否可以拒絕交卷?考試究竟是一種義務,還是一種權利?只因為所有人錄取學校都要經由高考,高考出現的狀況由群體或部分的全體承擔,它就不再是一種權利?它的不合理之處與所犯的錯誤便可以被放過?就可以以下一屆的高考改革作為托詞?直白點說,改與不改,在跳出社會責任感的區域外,與我何干?如果不是我們觸犯了高考,而是高考辜負了我們的期望,我,作為一個被法律賦予正當權利的人,一個要自己去面對人生的人,一個自由并且平等的人,究竟有沒有權利表達拒絕,哪怕只是通過拒絕交卷的舉動?

    答案不言而喻,做不到。當平時無數次考試遇到瑕疵的試題,老師會安慰你,高考一定不會這樣;當平時碰到聽力模糊,老師會告訴你,高考一定不會這樣;當平時答案給錯、評分模糊,老師會讓你相信,高考一定不會這樣。懷著信賴、敬仰、畏懼的心態的我們,在心理上,首先便處于無力的地位。站起來大聲地說:“我拒絕交卷!”這是勇敢、獨立的象征,卻不一定是權益的保證。它是危險的。

    那么只好讓我們坐下來,坐回人群里,用群體的默默承受,共同抵消所有人心中的不安與不滿。也許這種狀態,在高考的考場外,也以各種不同形式在上演。因為權力與權利的不對稱,不是理論能輕易化解的問題,作為青年人,也許有一腔沖動熱血,但事實,不握有堅持自我的完整自由。我覺得這不對,但我想不出任何辦法。也許我應當吶喊,像高中必修政治生活中所說的,行使自己法定的申訴、檢舉、控告的權利,但在做之前,我就已經覺得沒有用了。但我總得說點什么。這便是編輯您看見它的原因。

    (作者系2015年安徽高考生)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