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為了躲避日軍轟炸,他失去了一只眼睛;21歲,為了新中國的事業,他秘密加入共產黨;35歲,為了挺直民族脊梁,他從江南水鄉來到“死亡之海”,精研物理;60歲,為了抗爭癌魔,他摘掉一個腎臟,但仍不離科研;離休9年后,他以高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5月8日,他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人生,享年87歲。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員喬登江。
幼年艱苦:為避日軍轟炸失去右眼
喬登江的父母是江蘇高郵的貧苦農民,迫于生計,早年從鄉下流落到城市,在南京開了一間“手工作坊”。1928年3月喬登江出生。1937年年底日寇占領南京,為免遭日寇殘害,喬登江的父母帶著一家人到蘇北鄉下逃難,路上,為躲避日軍轟炸,喬登江不小心被雜物絆倒,右眼被硬物劃傷。由于戰亂加上家境貧寒,他沒有得到及時醫治,數月后右眼失明。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給少年喬登江的心靈和身體留下傷痛,國恨家仇使他很早便有強烈的愛國心,立下振興中華的大志。
1948年,他考取金陵大學物理系,第二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后,積極投身于迎接南京解放的活動。
精研核武:“在某些領域一直起著關鍵作用”
1957年秋,喬登江被調到蘇州市江蘇師范學院物理系講授理論物理。上世紀60年代初,中央組織部從全國各地抽調一批技術專家,充實到核武器研制部門工作,喬登江也在此列。他被分配到國防科委某研究所(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所),任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爆炸效應和核試驗安全的研究。
在四周沒有人煙的天山南麓,喬登江和戰友們開始了科研工作。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地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蘑菇云冉冉升起;1965年5月,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空投試驗;1966年10月,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導彈核試驗;1967年6月,我國成功進行了第一次氫彈試驗……所有這些“第一次”,喬登江都參與其中。
在喬登江的一生中經歷了25次核試驗。與他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呂敏評價說:“喬登江在某些領域一直起著關鍵作用。”
老驥伏櫪:多部著作意義重大
1988年,喬登江在體檢時被確診患有腎癌,摘除了一個腎臟,并進行了近半年的放療和化療。出院后,他帶著維持生命的藥品再次走進核試驗場,投入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工作。在我國即將結束大氣層核試驗時,他及時主持編寫了《核爆炸效應參數手冊》,成為全軍核防護部門指導核武器防護和核效應試驗的主要依據,被譽為“丟掉洋拐杖”而全面反映我國核試驗成果的專著。他編著的70萬字《核爆炸物理概論》,是我國該領域的唯一專著,對推動我國核爆炸物理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7年,在離休9年后,喬登江以高票順利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軍第一位榮獲工程院院士的離休干部。他說:“院士不是我的光環,而是讓我有了永遠工作著的理由。”
華商報記者 王衛平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