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6月9日專電(記者 劉巍巍 倪瑞捷)沒有古城,蘇州便不是蘇州。
然而,古城保護面臨挑戰。如何化解傳統生活與現代文明的摩擦,留住古城個性與風貌,蘇州一直在探尋平衡點。
舊而不廢,在使用中刷新“蘇式符號”
昆曲悠揚,碧螺飄香,是聯萼坊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座位于平江路的“蘇式生活體驗館”前身是錢杏珍和鄰居們的8間老宅。
年屆七旬的錢老曾是蘇州戲曲博物館副館長,如今在聯萼坊教游客唱戲、品茶、做點心?!袄戏孔痈脑旌蠊┯稳耸褂?,在傳承姑蘇文化中煥發新生機。”
自1982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蘇州古城保護始終秉承“整體保留、活化保護”理念。古城內,道路與河道的“雙棋盤”格局清晰可見,建筑高度被嚴格控制在24米內,且須保持“粉墻黛瓦”的青灰色調。
“古城內建筑大多在正常發揮作用,外在物理形態不變,內在文化價值延續。”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院院長夏健說。
“活化保護”重在因地制宜。當前,蘇州古城內的城墻、舊廠房、老倉庫等閑置建筑均按業態規劃加以開發。大儒巷6號的丁宅曾經瀕臨坍塌,整體移建平江路邊后變身為“王小慧藝術館”。藝術館負責人凌葉說:“這里原是農貿市場,丁宅移來后環境得到改善,老宅也得以保存?!?/p>
“使用”但不能“濫用”,蘇州古城建筑的用途被嚴格限定。老建筑要服務于工藝美術、戲曲等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在古城內“動工”必須服務于改善民生、整治環境等目的。
老而不衰,在改造中傳承“蘇式生活”
蘇州市民張大成的家族在大儒巷老宅里生活了200多年,如今古屋外觀沒有太多改變,空調、衛浴、網絡等現代化設施卻一應俱全?!吧钤O施鳥槍換炮,老鄰居都在,雖然可以搬到古城外居住,但還是舍不得這里?!睆埓蟪烧f。
江蘇省委副書記、蘇州市委書記石泰峰告訴記者,保護古城,更是保護古城里的人,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態,打造“活著的古城”。近年來,蘇州把古城保護與老舊片區整治相結合,使老蘇州的歷史特色進一步彰顯,使背街小巷更符合現代居住要求。
為此,蘇州市政府每年撥款2億元用于古城基礎設施維護和民生改善。到2013年底,古城基本實現“糞桶換廁所”,涉及居民2.35萬戶;2014年底完成針對老宅房屋、道路、綠化、排水等遺留問題的綜合整治,惠及12.7萬戶。
蘇州還從細節入手,改造街道入口、街心小游園及枕河人家窗臺駁岸,讓小巷人家的風土人情成為城市特色之一。
如何讓古意盎然與現代文明融合交匯?蘇州市副市長、公安局長張躍進說,在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同時,該市還在人員流動性大、居民集中開放場所,以及小巷深處的小區、院落等,多多布置和安裝電子眼,實現城市管理24小時動態管控,保障居民正常生活。
古而不頹,在創新中復活“蘇式遺產”
在歷史長河中,蘇州這座古城不僅創造了寶貴的物質財富,更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養育巷上的顧文霞大師刺繡工作室,堪稱這座城市的象征。“貓咪是蘇繡的代言物,過去的日子里很是流行;人像是新玩意兒,拿上你最美的照片來就行?!绷钠鹛K繡,顧老如數家珍。
蘇繡是蘇州在創新中保護城市文化精髓的縮影。2012年9月,原蘇州市平江、滄浪、金閶三區合并為姑蘇區,成立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此后,又研究制定了《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推出了以古胥門元宵燈會、“軋神仙”廟會、吳地端午節為代表的“姑蘇三寶”。姑蘇區政協委員平龍根說,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蘇州寫給未來的“情書”。
經營創意手工藝品8年多并最終落戶蘇州古城的周揚說:“蘇州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統手工藝發達,現在一批新產業入駐,與老蘇州相得益彰?!?/p>
新載體的加盟讓蘇州古城魅力超前。5166是古城內一座影視產業園,原先滿是垃圾的破舊倉庫“改頭換貌”后成了古樸、逼真的攝影棚,一部部大片從這里走向世界。
“未來,蘇州將繼續調整古城業態,合理利用古城內空間,達到古城經濟價值、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平衡與統一?!笔┓逭f。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