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8日 15:08 新浪收藏 微博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絲綢之路示意圖 唐 賀思敬庸調麻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單月英
博物館文物展覽的籌備都有一個繁瑣而漫長的前期策劃過程。策展人首先要組織團隊確定展覽的背景、主題、性質、宗旨、目標、規模以及展覽主要面對的觀眾群體,然后進行相關的學術研究,在此基礎上,圍繞主題選擇參展文物和輔助展示內容,進而構思設計展覽的大綱。待展覽內容大綱成形后,往往還要組織相關的專家對大綱進行討論,進一步完善。此時,展覽的籌備將進入實施階段,確定的展覽大綱交付展覽形式設計人員進行展覽的形式設計,再交由施工單位或人員進行施工。最終一個完整的展覽得以呈現給觀眾,順利進入展示階段。展覽從發起到閉幕,大致經歷了前期策劃、立體呈現和展出三個階段。每一個文物展覽都有其自身的特點,策展人的關注點也會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所有策展人都會遇到的,即在展覽立體呈現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呈現出來的展覽與當初的設想有某些距離;在展出過程中,觀眾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展覽的策展思路以及展覽要傳達的文化信息,觀眾與展覽之間總隔著一道無形墻。
我們可以用折射鏡來形容展覽的策劃與呈現,從策展思路轉變成展覽大綱,再通過形式設計和施工使展覽大綱空間立體化,總要經過幾道折射,最后呈現出來的事物勢必會與原物有一定的差別,折射效應常常造成策展信息的部分缺失。這種信息的缺失往往會增加觀眾與展覽之間無形墻的厚度,給觀眾充分理解展覽造成阻礙。當然,阻礙觀眾充分理解展覽的因素除了展覽本身外,還有觀眾對展覽主題的相關知識儲備情況、觀眾參觀時的興趣點等其他因素。在展覽策劃中,我們可能始終無法擺脫折射鏡和無形墻,但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工作盡可能地減少展覽呈現過程中的折射效果,盡量削薄無形墻的厚度,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的策展思路、展覽的文化內涵以及展覽要傳達的價值理念等。這是策展人在展覽策劃中要時刻銘記并追求的目標之一。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簡單談談“絲綢之路”的展覽策劃。
展覽的宏大背景和高標準要求
“絲綢之路”展覽的籌辦有三大背景:一、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時代命題;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2014年11月7日,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這三大背景充分詮釋了“絲綢之路”展覽舉辦的必要性和及時性,賦予該展覽以偉大使命——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點明了“絲綢之路”展覽的性質,為展覽的大規模和高檔次定下了基調。2014年4月,在國家文物局召集的蘭州會議上,決定在之前在全國巡展的“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珍”展覽的基礎上,策劃一個更大規模的絲綢之路展,展覽擬于同年11月6日開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負責承辦;首次提出要把絲綢之路三大主干線納入一個展覽進行集中展示,參展文物主要從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的文博單位選擇,必要時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篩選,不必拘泥于文物的級別,展覽要體現學術研究的前沿成果和考古新發現。
展覽的宏大背景和高標準要求決定了“絲綢之路”展覽時間緊(展覽從發起至開幕僅有半年時間)、任務重、難度大的特點。如何成功完成這一艱巨任務,保障展覽的順利開幕,是展覽項目組亟待解決的問題。很明顯,務實高效的展覽策劃是關鍵。
目標觀眾群體和展覽宗旨的確定
在展覽策劃實施之前,通常要確定展覽的目標觀眾群體。不同的展覽,其主要觀眾群體不同,展覽的策劃設計要時刻圍繞并服務于目標觀眾群體。目標觀眾群體決定著一個展覽的文化傳播力、社會影響力等。展覽是否受其目標觀眾群體的歡迎與認可是評價一個展覽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指標。“絲綢之路”的目標觀眾群體定位為國內外所有的觀眾,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駐華使節、學術界人士、普通觀眾都將是該展覽的目標觀眾。廣泛的目標觀眾群體無疑為“絲綢之路”展覽的策劃進一步增加了難度,需要照顧各方面、各層次觀眾的需求。
通過多次研討,展覽項目組把展覽宗旨確定為通過出土的代表性歷史文物,多層面、立體地向世人展示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與燦爛成就,以史為鑒,提倡人類平等、包容、交流、互鑒的共同發展理念。根據展覽的背景、要求和目標觀眾群體,項目組在選擇展品時以文物的知識性、代表性、藝術性、趣味性、可觀賞性等為標準,充分重視重要考古發掘成果和考古新發現,著力凸顯文物的代表性、攜帶文化信息的豐富性和觀賞性。我們經過再三論證,最終從全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4家文博單位中精選出490件代表文物,年代跨度從戰國至明清,質地包括金、銀、銅、石、玻璃、織物、紙、陶、瓷等,類別涉及青銅器、金銀器、玻璃器、陶瓷器、絲綢、文書、壁畫、石雕等。這些珍貴的參展文物中,既有著名的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銀壺,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捧真身菩薩,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以及北周李賢墓出土的鎏金銀胡瓶等國寶級文物,也有其貌不揚但文化價值、歷史意義重大的張騫墓出土的封泥、新疆出土的剪輪五銖和賀思敬租庸調麻布等文物,另外還有諸如考古新發現馬家塬墓地新出土的文物,以及沉船新近出水文物,它們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這樣,按照上述諸多標準精選的文物不僅能很好地支撐起整個展覽,也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要求。
唐咸通十二年(871年) 捧真身菩薩 法門寺博物館藏四大主題,六個單元
擺在展覽項目組面前的另一個重大難題就是如何理解和詮釋絲綢之路。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是個國際性的大課題,有著兩千余年的悠久歷史,內容龐大而豐富,非常難駕馭。如何通過區區幾百件文物向觀眾講清楚宏大而深邃的絲綢之路呢?
通過對絲綢之路千年過往的爬梳,我們把絲綢之路的內涵濃縮為四大主題,即王朝國家之間的通好、商業貿易、人群交往和文化交流,這四大主題可以涵蓋絲綢之路任何小的主題。在此基礎上,確定展覽的設計思路?!敖z綢之路”展覽依托國際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為主線,把絲綢之路年代發展順序和內容主題區塊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做既可避免單純按照年代順序設計內容會出現同類文物在不同單元重復出現、給人以流水賬之感的弊端,又可避免單純按主題區塊設計內容會出現絲路文化交流發展呈斷面展現的弊端?;谇笆龅慕z綢之路的四大主題,我們從絲綢之路相關內容中凝練出六個最能代表絲路內涵的方面,將整個展覽分成六個單元,全方位展現絲綢之路上的人情風物、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等。展覽的六個單元中,每個單元自成體系,各有側重,共同服務于絲路交通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主題,確保了展覽的整體性。
此次展覽以點帶面,以綠洲絲綢之路為主體,以草原絲綢之路開始,以海上絲綢之路結束,通過“黃金草原與中國內地的早期交流” “漢營西域與絲路交通”“胡人來華與胡風浸潤”“厚重多元的宗教藝術”“包容四方的大唐文化”和“碧波中的帆影”六大主題單元和序廳、結束語總共八個部分,從王朝國家之間的使團往來、商業貿易、文化交流以及人群交往四個方面來展現絲綢之路跨越千年的悠長歷史,以及在絲綢之路綿延萬里的漫漫征程上追夢的人們。展覽首次將營盤男子墓、李賢夫婦墓、虞弘墓以及金鄉縣主墓作為組合集中在一個展覽展示,讓觀眾清晰地感知從漢晉至隋唐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狀況。通過三大主干線的對比展示,我們希望向觀眾提供兩大問題的解答:一、絲綢之路不同線路之間的區別是什么?二、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在序廳中,我們通過絲綢之路示意圖和對絲綢之路概念的文字解釋,讓觀眾在參觀展覽之前對絲綢之路有比較清晰的時空概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地圖組專門為展覽編繪的絲綢之路示意圖陸上線路(綠洲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采用的是國家文物局申遺用的絲綢之路線路圖,海上絲綢之路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通史陳列及《絲路帆遠》等著作中的相關線路圖。南方絲綢之路因具體線圖不確定,故未在圖中標出。這幅包含三大主干線的絲綢之路線路圖是示意圖,強調的是絲綢之路空間延伸,不分年代,旨在為觀眾提供關于絲綢之路空間概念的參考。這也是我們一貫遵循的展覽要以學術為基礎,但不陷入學術爭論的基本原則。
第一單元“黃金草原與中國內地的早期交流”通過戰國至西漢早期中國絲綢和銅鏡的西傳、草原動物紋樣的東傳及被中原文化的吸收與借鑒,展示歐亞草原與中國的早期文化交流,點出草原絲綢之路。這一單元旨在向觀眾介紹早期人類文化交流所具有的自發性、間接性的特點,為第二單元彰顯張騫鑿空西域開拓綠洲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功績做鋪墊。
第二單元“漢營西域與絲路交通”強調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鑿通,中國與西方的交流進入新紀元,由早先的自發、間接交流階段進入由王朝國家主導經營下的自覺和直接交流為主的階段。前蘇聯著名歷史學家迪亞科夫在”世界古代史”中寫道:張騫通西域“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美洲之發現在歐洲歷史上的重要性”。本單元包含“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沙漠之舟組成的絲路商隊”“五彩綢緞映絲路”“世界貿易的縮影”“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與融合”五個組,重點介紹漢至唐歷代政權對西域的經營管理和絲綢之路開通后的商貿往來、文化交流與傳播,重現絲綢之路昔日的繁榮景象,從整體上給觀眾一個有關絲綢之路商業貿易和文物交流的第一印象。
為了削薄觀眾與展覽之間無形墻的厚度,讓觀眾對絲路商隊有更直觀的認識和感受,展覽采用造景的手段,通過唐墓出土的牽駝胡人壁畫和沙漠駝隊再現昔日商旅在絲路上跋涉的種種艱辛;同時,通過不同時期駱駝造型的變化,展現駱駝這種奇畜引進中國后,人們由陌生到熟悉的發展過程。(圖10)
第三單元“胡人來華與胡風浸潤”下設“北朝望族對異域文化的追逐”“來華粟特人的天國記憶”“樂居大唐的外國人”“唐人生活中的胡風印跡”四個組,通過出土文物結合文獻記載,對來華胡人及其生活進行全面展示,中肯詮釋胡風對漢地的影響,再現那一段多彩多姿的胡漢和平共處歲月。本單元還特別通過北周李賢夫婦墓出土的外來物品展示中原望族對異域文化的青睞,通過隋代虞弘墓的石槨及石人雕塑展現來華定居的中亞人對漢文化的認同和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態度。
第四單元“厚重多元的宗教藝術”全面展現傳入中國的多元宗教藝術,尤其是佛教造像和石窟壁畫,清楚地再現了中印佛教藝術的交流融合以及佛教藝術在中國傳播、發展和再創造的光輝歷程。(圖11)
第五單元“包容四方的大唐文化”下設“雍容華貴的金銀器”“輝煌燦爛的唐三彩”“丹青描繪的大唐風韻”“李唐王室成員的排場”四個組,挑選的金銀器、三彩器、秘色瓷和壁畫件件堪稱國寶,屬于唐代文化藝術的巔峰之作。這些文物大部分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證據,充分展現了唐王朝對異域文化的包容、吸收和借鑒。該單元還特別通過李唐王室成員金鄉縣主墓出土的陶俑組合完整展現大唐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包容的氣度。本單元是一個專門為觀眾留設的思考發揮空間比較大的單元。絲綢之路歷經漢晉北朝時期的發展,到唐代達到鼎盛,而此時中國王朝時代的文化也達到極度繁榮,這僅僅是巧合嗎?我們該如何評價絲綢之路對中國的意義?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評價大唐帝國的強盛以及大唐文化的極度繁榮?
第六單元“碧波中的帆影”包含“唐代外銷瓷上的異域色彩”“鼎盛的宋代海外貿易”“盛開在絲路上的元青花”“明清外銷品上的中國風與異國情調”四個組,重點通過瓷器貿易展現唐代至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以及中國瓷器對外貿易發展的三個階段:中國品味瓷器的外銷、專門為海外市場燒制的外銷瓷的貿易以及海外來樣加工和定制瓷器的貿易。海上絲綢之路在清代晚期融入世界貿易體系之中,暗合今天新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
最后的展覽結束部分,我們特別把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客使圖》壁畫放大成一面墻,使展覽最終定位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國與世界緊緊相連,我們將以更加寬廣的胸懷與視野,以平等、包容、交流、互鑒的理念追求,沿著新的絲綢之路繼續走下去……至此,整個展覽意味悠長而又華麗地結束。
展覽策劃方案出來后,由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了相關各省博物館館長及專家討論會,對策劃方案進行了審定。展覽的策劃方案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可和好評。
為了進一步削薄觀眾與展覽之間無形墻的厚度,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了解絲綢之路,展覽項目組特別增加了展覽信息量的設計,使”絲綢之路”展覽成為一個信息量蘊含豐富的展覽。光單元文字說明和組說明就達萬字,還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凝聚在展品說明和為展覽特地制作的各種地圖和圖表中。為了更好地貫徹展覽對考古新發現的展示,我們通過輔助展示手段,向觀眾介紹了了最新考古發現韓休墓以及其中出土的舞樂圖壁畫。另外,為了使展覽更加立體化,彌補文物展示力所不及之處,展覽還特別設置了兩處多媒體互動展示,通過數萬字的文字和數百張圖片展現兩千多年來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人物、著名遺跡以及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動植物。大量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文化信息以多媒體形式展示,使得展墻內容簡潔而重點突出,避免瑣碎和小氣,而且還增加了展覽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另外,國家博物館社教部配合展覽特地制作了7萬余字的展覽講解詞,在展覽期間為觀眾進行了數百場的義務講解,為觀眾更好地參觀展覽提供了有力支持。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鎏金銀胡瓶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一個特別的、不可復制的展覽
展覽通過對絲綢之路的解讀和重構,把古代中國記憶中的千年絲路和當代中國繼續追尋的絲路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如習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8日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歡迎晚宴上的致辭所言:“今天,我們建設‘一帶一路’,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是對絲綢之路精神的繼往開來,是在為沿線國家繪制出一幅更廣闊、更美好的發展藍圖。目前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絲綢之路文物展,一件件珍貴的文物,生動體現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
在“絲綢之路”展覽籌備過程中,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44家參展單位和各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令我們感動。為了保證展覽的順利舉辦,中國國家博物館領導特地調整了展覽計劃。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終于使展覽如期開幕,并成功出版了展覽圖錄。在此,展覽項目組謹向他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摯的謝忱!
在展覽策劃過程中,展覽項目組始終貫徹“展覽為觀眾服務”的理念,致力于減弱展覽呈現過程中的折射效果,削薄展覽與觀眾之間這道無形墻的厚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展覽展出的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觀眾參觀踴躍,總參觀人數近30萬人。參觀高峰期日觀眾量達8000余人,眾多的觀眾甚至改變了展廳的溫度和氣味,掀起了2014年冬季參觀博物館展覽的小熱潮。展出期間的外交官專場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籌備時間過于緊張,加之年末中國國家博物館多個展覽同時開展,造成展出設備如燈具、展柜的高度緊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展覽展示的效果。但從觀眾觀展的踴躍程度、對展覽的評價等方面來看,”絲綢之路”的舉辦是成功的,展覽很好地實現了預期目標,社會反響強烈?!苯z綢之路”被認為是目前所舉辦的綜合反映絲綢之路悠久歷史和偉大意義的規模最大的展覽,也是一個特別的、不可復制的展覽。
來源:《文物天地》5月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