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抗戰英雄侯仁之:秘密送學子奔赴根據地(圖)

    抗戰英雄侯仁之:秘密送學子奔赴根據地(圖)

    人物小傳:侯仁之(1911-2013)生于河北棗強原籍山東恩縣。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學習,1940年獲燕京大學碩士學位。畢業后留校任教,同時任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副主席,其間曾幫助三批燕大學生轉赴根據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被捕。1946年至1949年赴英留學,回國后任燕京大學兼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起執教北大。

    抗戰英雄侯仁之:秘密送學子奔赴根據地(圖)

    燕京大學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全體委員合影。

    抗戰英雄侯仁之:秘密送學子奔赴根據地(圖)

    蔡元培題寫的燕京大學校匾。

    “活北京”中國“申遺第一人”,這些是研究了大半輩子北京歷史地理的侯仁之所獲的贊譽。他傾畢生精力,研究解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等問題,對北京舊城改造、城市規劃及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而他與北京城的淵源還不止于此,時光將我們帶回七八十年前的那段崢嶸歲月。

    與地下工作者單線聯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20歲的侯仁之從河北老家轉學第一次來到北平。第二年,他如愿考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四年后畢業留校繼續攻讀碩士。1937年北平淪陷,眾多高校紛紛停辦、南遷或西撤。但燕大沒有遷校,為免遭日寇騷擾,學校懸掛美國國旗,使侯仁之這樣身處淪陷區的學生們能有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1940年6月,侯仁之在燕大完成了碩士學業,決定留校任教。一天,校長司徒雷登把他叫到辦公室說:“你在學校已經有八年,了解學校情況,現在學生在日本憲兵的包圍之下有很多問題必須要解決,希望你除了教課之外,兼做學生生活輔導科的科長。”

    很快,燕大成立了學生生活輔導委員會,美國教授夏仁德為主席,侯仁之為副主席,主要協助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后來,侯仁之發現有一些來找他的學生表示愿意到內地去抗戰,有的還要參加八路軍,且愿望非常強烈。這時,侯仁之的朋友、原燕大學生陳杰從延安回到了燕大。他此次回校名為讀研究生,實際上是從事中共地下工作。了解情況后,陳杰對侯仁之說:“你這個任務很重要,發現學生誰有激進的思想,要參加抗戰、當八路,就想辦法告訴我。”之后,侯仁之便開始了與陳杰的單線聯系。

    經秘密交通線轉送學生

    1940年冬天起到1941年夏天的半年多時間里,在陳杰安排下,經侯仁之具體聯系,從燕京大學轉送到根據地的學生總共有三批十幾個人。前兩批先是從學校走著出發,走小路翻過西山,到達平西妙峰山腳下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所在地。到第三批的時候,改為先坐火車到磁縣,然后從磁縣步行到西山,再轉入根據地。

    經秘密交通線轉送人員是一項危險而縝密的任務。為避免泄露行動計劃,按照陳杰的叮囑,侯仁之在每次出發前一天的晚上才通知要走的學生。出發前,要求大家隨身帶一點吃的東西,打扮成去野外郊游的樣子以避人耳目。接到出發的通知后,就要立即動身。有一次,第二天要出發了,侯仁之在前一天晚上學校熄燈前通知那些要走的同學,并告訴他們:“明天早上八點鐘,在學校機器房照例鳴汽笛的時候,準時到達前去頤和園途中的掛甲屯村,在那里就會看到有個農民裝束的老鄉迎面走來,就可以問他:‘老鄉,去圓明園怎么走?’如果他回答說:‘我們是同路的。’那就證明是帶路人。他答完話后就轉向路北一條石板道,順著達園的西墻,向圓明園走去,這時就要隔開一定的距離跟著他,一直進圓明園。”中共地下黨組織把學生送到西山溫泉游擊隊,再由華北抗日根據地把人接走,有的經西安最終到達延安,有的直接奔赴抗日前線。

    天津岳父家中被日本人逮捕

    1941年12月7日,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開端,日美之間爆發戰爭。美國國旗護佑下的燕大不再安全。

    12月8日是個星期一,侯仁之還像往常一樣一早騎著車趕去上課,還沒到校門,就看到一些日本兵站在門口。見此,侯仁之心想:肯定出大事了,還是先回家再說。還沒騎到家,他就遠遠地看到家里的保姆斜倚在大門邊上,不斷地沖他搖手。侯仁之隨即調轉車頭,躲到了附近燕大附中一位老師家中。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太平洋戰爭爆發了。等了兩個小時左右,侯仁之坐不住了,就請那位老師打發他的小女兒去自己家里探探情況。女孩回來后說一切如常,侯仁之便立刻趕回了家。到家后才知道,他早上剛離開,幾個日本憲兵和偽警察就闖進家里,要詢問他對日本和美國戰爭的看法。

    第二天,侯仁之的妻弟帶來消息,說日本兵已經占領了燕大校園并下令學生離開,他和幾位同學沒有地方去,想搬到侯仁之家里來。侯仁之安排好妻弟,跑到學校正門去查看情況,正好碰到同學王鐘翰。王鐘翰拉住他說:“你怎么還站在這里,日本憲兵隊已經開始抓人了。”侯仁之回到家中,準備到天津的岳父家去,找個清靜的地方繼續自己的研究寫作。臨走前,他囑咐妻弟:“如果日本憲兵來家找我,就把我在天津的住址告訴他們,意在說明我并不是想躲起來,要抓人,我在明處。”之后沒有幾天,日本人果然就到天津將侯仁之逮捕。

    機智應對獄中審訊

    被捕后,未經任何審訊,侯仁之便被關押在北平沙灘日本憲兵隊總部地下室里,在那里他見到了燕大的許多老師和同學。入獄的第三天早上,一個掃地的走來悄悄投給他一個紙團。侯仁之展開一看,原來是洪老師口擬、同學劉子健執筆寫給他的字條,內稱:他已過完堂了,與洪老師同押一室;并叮囑侯仁之,過堂時“先偵察思想,后偵察行為。務要避實就虛,避重就輕。學生西游之事,似無所聞”。字條中的“西游”是暗語,所指便是轉送學生到根據地的事情。因此,侯仁之有了心理準備。日本憲兵隊根據搜集的情報,對燕大師生的審訊重點各有不同。好在日本人對侯仁之從事地下工作、掩護燕大學生參與抗日一事并無所聞,提審他時,審訊焦點是燕京大學辦學的目的何在。

    侯仁之只說燕京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大學,自己只是青年教師,無權過問學校的大事。盡管審訊中他的講話多次被審訊的日本憲兵粗暴地打斷,受到嚴厲的斥責與威嚇,他還是機智地應付過去了,最后被定以“以心傳心,抗日反日”的罪名并在口供上摁了手印。

    在日本憲兵隊羈押兩個月后,日本人沒有查出這些燕大師生有什么地下抗日活動的證據,先釋放了被捕學生,接著又相繼釋放了幾名與全案關系不大的教職員。1942年2月10日上午,包括侯仁之在內的其余8名教師被移往炮局監獄,聽候軍法審判。侯仁之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員。他在這里又被關押四個多月,最終被判處徒刑一年、緩刑三年,取保開釋,但無遷居旅行之自由。抗戰勝利后,侯仁之便積極投身到燕大復校的工作中去了。

    □史跡尋蹤

    燕京大學: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于1919年由四所英美基督教教會聯合于北京開辦,司徒雷登為首任校長。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燕大師生積極參與愛國民主運動,如三一八運動、一二九運動、反饑餓、反內戰運動等,并從中發揮了先鋒或骨干作用。抗戰爆發后堅持在北平辦學,成為向抗戰大后方和敵后抗日根據地輸送大批愛國人才的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政府接管,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北大遷入燕大的校址,燕京大學就此終結。其現存舊址即為現北京大學校址(早年稱燕園)。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