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西關伏羲路,為目前全國供奉伏羲的廟宇中規模最宏大,氣勢最宏偉,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因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天水市伏羲廟又被譽為“華夏第一廟”。現為省級愛國主義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載:太昊宮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陜西監察御史陳講、甘肅巡按御史盧問之在原太昊宮的基礎上主持修建了伏羲廟,后經明清前后九次重修。終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落。原建筑占地1.3萬平方米。現占地3.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
伏羲廟整體建筑群坐北朝南,臨街而建,全部建筑分為四進六院。主體建筑沿南北中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院落重重相疊,自南向北依次有祭祀廣場、西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列建在兩側的東西城門、牌坊、朝房、鐘鼓亭、碑廊、來鶴軒等。整個建筑群落包括祭壇、一樓、一軒、四門、兩殿、二廡、二廊、三坊、三亭、一池等共30余座,殿宇排列對稱整齊,布局嚴謹,屋頂皆飾玻璃筒板瓦,雕梁畫棟,巍巍壯觀。主要建筑有先天殿和太極殿。
伏羲廟有三座牌坊,呈正品字形列于大門前,與路南的戲樓組成一致性建筑群落。大門首石筑臺基上的單檐歇山頂明代木質牌坊由四組紅色木柱支撐,廡殿頂上覆綠色琉璃瓦,雕花斗拱繁復密集,彩繪圖案有蟲魚花草,瑞獸祥云。正中有“開天明道”匾額嵌在斗拱之間。同牌坊相連的是正門,雙開五間,通長17.6米懸山式,置寶瓶,正脊璃吻尾向內,背獸尚全,有纏枝牡丹,背部置劍把以拒鶴,為明代建筑。門面銅釘鑲嵌,有銅色環形拉手。門框有蓮花外部裝飾,門檻前有大型石鼓。大門上懸有“與天地準”大扁,門首豎懸“太昊宮”三個大字。進入正門,穿過儀門,便到中院。院內正北有2米多高的月臺,高大雄偉的伏羲廟主體建筑先天殿穩坐與高臺之上。
先天殿又稱正殿,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重檐歇山頂,通長26.4米,面闊7間,高26.7米,縱深13.5米。殿身為雙槽十架檐減柱結構,大殿內16根巨型木柱撐起殿頂,朱紅色的高柱莊嚴排列。巨大的殿宇重檐,綠色琉璃瓦頂,飾璃首,頂上平脊兩端有翹轉向內的“鴲尾”,正脊、垂脊、戧脊,脊面上有龍吻、璃獸、橋亭火珠、牡丹鑲飾。斗拱五鋪,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龍頭。門窗通體為木質結構,上面鐫刻有金錢、艾葉、荷花、仙鶴、孔雀、蝙蝠、蝴蝶、二龍戲珠、鹿、松等圖案,繪花精細,形象生動。殿內有金柱兩排8根,以像兩儀、四象和八卦。殿頂藻井天花彩繪河圖居中的“先天八卦圖”和“六十四卦方位圖”。大殿中央,有5米多高的神龕,上書“文明肇啟”匾額,龕內現存明代伏羲彩繪塑巨像,身高3米,坐于綠色基石之上,身披鱗片似的綠色樹葉,通體為黃色,雙手上下握圓型八卦盤、內含陰陽魚圖于胸前,眉毛、胡須、頭發濃重厚黑。兩腳踩波浪紋,足下是全身布滿條紋、頭上有角的蜷臥龍馬,整個塑像體態魁梧,神情和藹,威儀古樸。大殿東西墻壁繪有伏羲生活、狩獵、汱漁圖。
先天殿后為第三院,有月門可入,正殿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創建,仿古代“前殿后寢”之制布局。面闊五間計17.7米,進深四間9.38米,單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蓋,檐下斗拱環繞四周,殿內雕梁畫棟,門額上的迎風板上彩繪各種造型的博古圖,如書卷、樂器、花瓶、熏爐,還有山靈怪獸圖,人首蛇身的女媧像等。尤其是窗欞上的明代團龍雕刻,采用透雕技藝,雕飾蝙蝠撲云,龍鳳吉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先天殿西有來鶴亭。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秦州知州李宏主持重修伏羲廟時,忽有白鶴飛臨廟柏,為此專門修建鶴亭以資紀念。
伏羲廟院落疏闊,古柏森森,禽鳥翔集。據記載,廟內原有古柏64棵,是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栽植的,現存古柏37棵,唐槐一株。
伏羲廟內有古碑17統,新建4統。進門第一道為當代著名書法家舒同1988年所書“羲皇故里”碑,背面刻有唐司馬貞《三皇本紀·索引》中關于伏羲生平事跡的文字。伏羲廟先天殿有大幅對聯匾額裝飾,以前部分毀壞后又重新集聯集字補寫,現有17副,大多為歷代地方名宦或著名書法家題寫,如“與天地準”、“一畫開天”、“開天立極”、“文明肇啟”、“道啟鴻蒙”、“象天法地”等。
近年來,當地政府在伏羲廟進行復修、保護的基礎上,建成東西兩座雄偉壯觀的城門和祭祀伏羲廣場。廣場東西寬96米,南北寬100米,占地面積約16.65畝。沿著廣場中軸線從南向北,分別建有小圖騰柱、祭壇、碑亭等,不同區域點綴有反映伏羲內涵的河圖、洛書、日晷、羅盤、二十八星宿石等。祭祀壇上有陰陽六十四卦,在陰刻陽刻的六十四卦的正中心是太極。沿中軸線再向北,是典雅精致的碑亭,碑亭上刻有江澤民1992年視察天水時題寫的“羲皇故里”四個大字。在廣場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專門建有碑廊,東為“詩文碑廊”,西為“故事長廊”,分別一文字和圖畫的形式頌揚伏羲的功績。在伏羲廣場種植了四季常青的95棵側柏,象征著“九五”之尊,充分體現了華夏子孫對伏羲的敬仰之情。伏羲祭祀廣場作為伏羲城人流匯集的中心,其宗旨在于重點體現以先天八卦為代表的伏羲文化內涵,從而使人們在觀賞中增進知識,得到啟發,并且了解到東方文明的智慧。
相傳農歷五月十三日是龍的誕辰,正月十六日是伏羲的誕辰,每逢這兩天,各地人們匯聚伏羲廟,參加祭祀活動。一時,寶燭輝煌,香煙繚繞,鐘鼓喧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自1989年始天水每年都要舉辦伏羲文化節,在民間祭祀的基礎上,對人文始祖進行大型的公祭,2005年升格為省級祭奠,2006年6月,太昊伏羲祭奠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天水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并經上報甘肅省批準,今后祭祀均以每年公歷6月22日為準。2008年,成功的舉辦了海峽兩岸國際易學研討會。伏羲文化節已成為一個以海內外華人尋根訪祖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性節日,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給海內外客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天水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研究易學文化的中心,今天已經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和探尋中華先祖圣跡的知名旅游景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