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音樂 > 正文

    尋訪聶耳故居“成春堂”:笛聲化作民族魂

    論規模,論精美,昆明甬道街上的這座院落都稱不上出類拔萃,普通得甚至有點平庸。可是,它卻為世人所難忘。

    我也記住了它,并不遠千里來尋訪這座院落。當然,不是為了這所院落,而是為了尋訪一個人,一個用旋律怒吼出中華民族心聲的人。他,就是著名音樂家、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聶耳。

    甬道街邊的聶耳故居很平常,三間土木結構的房屋,好在是座兩層樓。嚴格地講,這不是聶家的祖業,是房東楊家的房產。光緒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從玉溪來到昆明行醫,租用此房開了一個中藥鋪,取名為“成春堂”。十年后的一個春日,聶耳就出生于這里。他天真爛漫的童年也在這里度過,直到十八歲振翅遠飛。這讓人不禁想起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如今,這座房子的房主是誰,沒人知曉,至多知道房東姓楊,但是只因這里住過聶耳,才使我,以及和我一樣敬仰聶耳的人來此拜謁瞻仰。

    進入院落,悠揚的音韻便縈繞在耳畔。何止是耳畔啊,是血脈,并經由血脈激活了每一個細胞。不過,那并不是《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而是竹笛吹出的稚嫩音韻。對這笛音,小學課本中有篇文章曾有還原,“悠揚的笛聲飄蕩在林間小路上,許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細雨中靜靜地聽他吹笛子。”確實,聶耳能把笛子吹得優美迷人,但是,那其實是后來的事,是聶耳勤奮地拜師學習提高技藝的結晶。先前可不是這樣,他吹出的聲音不悠揚,也不婉轉,甚至有些刺耳。教聶耳吹笛子的師傅姓邱,名字如同姓楊的房東一般,沒人記得。可是,若是沒有他的啟蒙教導,就不會有后來響亮于神州大地的聶耳。而且,這位邱師傅還不是音樂教師,只是一位木工。吹笛子是他做木工活兒歇息時的業余愛好。

    每當他的笛聲響起時,小聶耳的血脈就在激蕩,細胞就在舞蹈。然而,也許就在小聶耳聽得如癡如醉的時候,笛音突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鋸子和刨子的聲音。小聶耳不無失望,他要尋求希望。他悄悄來到隔壁的木工房。木工房里,當邱師傅撂下鋸子,小聶耳就給他遞過刨子,撂下刨子時,小聶耳又給他遞過墨斗。省力省時,邱師傅哪能不高興?面對眼前的這個孩子,邱師傅夸其“小機靈”。“小機靈”還真是機靈,趁著邱師傅休息了,趕緊請他教自己吹笛子。邱師傅怎能辜負這個可愛的“小機靈”?一老一小的心聲便膠合在一起,飛出屋室,飛到甬道街頭。

    勤奮好學,讓聶耳叩開了通向音樂的門扉。不止如此,勤奮好學也讓他叩開了通向知識的門扉。聶耳上學不久后,父親便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連他的學費也沒有著落。母親賣掉心愛的八音鐘才湊夠學費,可還缺書錢呀!聶耳沒有為難母親,有一天他高高興興地對母親說,我有課本了。母親看見,聶耳的手里是用煙盒裝訂的小本子,再仔細瞅時才發現,背面是手抄的《國語》和《算術》。母親真的是比聶耳還要高興啊!固然為聶耳有了“課本”高興,更為孩子好學上進的精神高興。在學校里,聶耳長知識,長思想,隨著個頭的增高,眼界也更加開闊了。他看到祖國積弱積貧,時刻夢想著國家能富裕強大。他把滿腔熱情寄托于變革,為之呼吁奔走,并鼓動同學和自己一道呼吁奔走。然而,時局能忍受弱貧保守,卻容忍不下激進變革,聶耳被列入另冊,難以在昆明再待下去,只有告別昆明。

    離開昆明后,聶耳飄零到上海,靠在商號當伙計維持一日三餐。還是音樂,改變了聶耳的境遇。有一天,他看到《申報》刊出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招收學員的廣告,身上沉睡的音樂細胞馬上被激活了,便去報考。擔任主考的音樂家黎錦暉,一眼看出聶耳身上潛在的音樂天賦,因此錄取了他。成為歌劇社的一員后,聶耳如魚得水,他擔任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只要是歌劇社需要的事,他都主動干。時不時還上場演出,要么扮演賣臭豆腐的小販,要么扮演一身烏黑的煤礦工人。他才華橫溢,活潑可愛,大伙兒見他耳朵大,就親切地叫他“耳朵先生”。叫著叫著,干脆就叫成了“聶耳”——事實上,聶耳的原名本來是聶守信,此后稱聶耳才名副其實。

    就在此時,“九一八”事變發生了。日寇侵犯,東北淪陷。聶耳不再只想著歌唱,他要吶喊!他結識了作家、詩人田漢,參加了革命音樂組織,開始為電影和戲劇創作主題曲和插曲:《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之歌》《畢業歌》……一首又一首明快激昂的歌曲,涌出他的胸膛,涌出他的歌喉,他要用歌聲驚醒沉睡的雄獅,用歌聲點燃焚燒侵略者的烽火!

    聶耳的激情在蘊積!聶耳的怒火在燃燒!

    似乎是在等待這一天。這一天,一部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風云兒女》開拍了。這是一部電影,更是呼喚共同抗日的吶喊。劇組在吶喊,聶耳也加入了吶喊——聶耳的吶喊聲化作了這部電影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創作于中華民族危難關頭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唱出了抗日救亡時代萬眾的心聲,表現出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后來更成為國歌,散發出永恒的魅力。曾經,這渾厚昂揚的旋律,激憤著國人,奮起抗戰、抗戰,把侵略者趕出國門。如今,這渾厚昂揚的旋律,又激勵著國人,奮起建設、建設,把華夏神州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站在昆明甬道街聶耳故居里,聽那悠揚的稚嫩笛音。那笛音啊,經過千錘百煉,最終怒吼出的,是民族魂,中華韻!

    文章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