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天水麻辣燙 > 正文

    專家:日軍擄走“唐鴻臚井刻石”意在篡改歷史

    近日,兩萬多國人簽名向日本追討“唐鴻臚井刻石”,引發各方關注。據悉,該刻石是中國流落到海外的最大、最重的文物,重逾9噸,體積有十多立方米。1908年,日本軍隊將刻石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掠走,藏于日本皇宮至今。日軍為什么要搶奪這樣一塊龐然大物?“唐鴻臚井刻石”究竟為何物?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抗戰史研究專家蘇智良昨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日軍擄走它,意在篡改歷史。

    《舊唐書》上記載,公元713年,唐玄宗派遣鴻臚卿崔忻前往遼東,冊封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使命完成后,崔忻原路返回長安。為紀念這次冊封盛事,崔忻于都里鎮(今旅順)黃金山下鑿井兩口,并在井邊立了一塊石頭,作為渤海歸入大唐版圖的歷史見證,史稱“唐鴻臚井刻石”。1895年,清朝將領劉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護衛刻石。

    “這不單單是一塊石頭,它證明東三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日本掠奪其目的便是為了占領東北。”蘇智良透露,侵華日軍對“唐鴻臚井刻石”的窺覷由來已久。1904年2月8日,由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突襲旅順港,日俄戰爭爆發。次年7月,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評論員、東洋史學家內藤虎次郎以外務省特派人員身份考察旅順港,“調查”中國的文化遺產。其間,日本海軍秘密委托內藤對“唐鴻臚井刻石”進行鑒定。內藤等人專門寫出《關于旅順唐碑的調查》,認為“此碑文于史有益”。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軍以日俄戰爭“戰利品”的名義將刻石獻給日本皇宮。

    蘇智良告訴記者,日軍對被侵略國家歷史文化文物的垂涎以及“收藏”,不亞于對戰略資源的掠奪與占有,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嗜好”,試想同樣的面積和體積,可以掠奪多少財寶回國,但日軍卻偏偏選擇了一塊石頭,并鄭重地獻給天皇,說明這石頭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唐鴻臚井刻石”見證了唐朝冊封管轄東北的過程,對歷史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近年來,有些外國學者否認渤海隸屬和臣服于唐的歷史事實,而“唐鴻臚井刻石”的存在,有力駁斥了這種觀點。

    由于鴻臚井刻石和碑亭107年前就被劫至日本,中國學者無緣見其真面目,只能從日本學者渡邊諒的文字中了解刻石及碑亭的狀況。1967年5月,67歲的渡邊諒進入皇宮對刻石進行考察。據透露,碑亭的四根立柱已遭到損壞,中間均有明顯斷痕。有部分學者認為這是“政治意義的人為破壞”,也有學者認為,日本海軍當時將刻石及碑亭分開運走,石亭四個立柱中間斷痕是為取出刻石而人為切斷的。

    記者 李婷

    文章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一輪 日至 專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