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道 外媒稱,在中國,醫學系近年遭遇寒流。頻頻發生的醫患糾紛及其相關惡性事件讓越來越多莘莘學子對報考醫學系望而卻步。
據德國之聲網站6月17日報道,近年來,中國各醫科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分數線下滑,非臨床專業則門可羅雀。許多醫科院校的招生計劃人數遠多于上線報考人數,甚至連醫科名校,比如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一些招生地區也面臨所謂的“斷檔”局面。醫學畢業生的“起薪”也讓人大跌眼鏡。據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該省醫學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月薪為2811元,比全省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薪酬低10.7%;研究生畢業初次就業平均月薪為4042元,比全省畢業研究生初次就業薪酬的平均水平低21.5%。而在許多其他省份,醫學畢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起薪還遠遠不能達到廣東的水平。
報道稱,鄭州一所醫院的郭醫生表示,學醫不僅學制長,而且入行門檻非常高,比如想進三甲醫院起碼要是碩士畢業,甚至是博士畢業。而當醫生生活不規律,經常加班、值夜班,壓力巨大,收入卻相對不高。畢業于四川大學的一位醫學女博士畢業生也表示,醫學專業本科本來就比一般本科學制長一年,而很多醫院基本不招本科畢業生,而是至少要招碩士生,甚至博士生。進了醫院后,這些碩士、博士畢業生還必須接受一到兩年的規范化培訓,在此期間月薪僅3000元左右。許多人算了算學醫的成本,覺得待遇很差。不僅如此,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醫鬧風波、醫患矛盾導致的惡性事件更令醫生這一職業不再令人向往。比如今年4月,四川省醫院普外科主任醫生周曉輝就疑因不堪長達8個月的醫鬧壓力在家中自縊身亡。
衡陽一所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何醫生表示,許多像他這樣的醫生都不愿讓自己的子女再學醫。“醫生職業的辛苦是一個原因,但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醫患關系惡化,醫生行醫風險程度在增加。最近頻繁出現傷醫害醫事件,衡陽也有醫鬧,傷醫生、殺醫生,還有醫生被扒光衣服游行的事件。”
據中國媒體報道,6月16日廣西又發生一起嚴重的傷害醫生的事件。廣西醫科大學附院放療科的一名覃姓副主任被一名鼻咽癌患者潑汽油大面積燒傷,重度燒傷面積達30%-35%。
報道稱,何醫生表示,現在不管是醫生還是護士都對醫患關系的惡化感到痛苦。以前醫患之間是信任的關系,但現在患者從進醫院起就存在與醫生的對立。患者擔心醫生會不會不負責任,會不會過度檢查,過度開藥,從藥品中提成。而醫生則會有防范心理,擔心患者會不會是難纏的人。山西太原一位醫生表示,目前過度治療、過度開藥的風氣確實很嚴重,其中很大原因在于醫生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只有通過開藥提高收入。此外,藥品定價還涉及到層層利益,許多公立醫院實行企業化管理,往往給各科室定創收任務。
廣東一所市級醫院副院長、心臟外科醫生表示:“大多數醫院的正規收入不多,而社會風氣和政策也間接支持和鼓勵灰色收入。一旦有問題時,灰色收入成為指責醫生的原罪。政府的不作為、媒體的誤導,民眾的不理解,一些醫生的低素質,造成了現在尖銳的矛盾。這些情況短時間很難轉變。”
報道稱,何醫生也認為,對于醫患矛盾的加劇,政府和媒體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在醫患矛盾出現時,常常偏向患方報道,聳人聽聞。而政府對于傷醫者必須加強懲治。現在是病人一鬧,哪怕出現傷醫事件,也不做刑事處理,盲目維穩。此外,政府應該加大對醫療的投入,不要把所有負擔都加在患者身上。否則患者期望值會太高。因為醫學不像其它行業,花了錢就會取得效果。當然,提高醫務人員的水平也很重要。”
“高考結束,萬一沒考好,就報醫學院吧。估計20年后,這個行業還行。”一位成都醫生在微博中感嘆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吃五谷雜糧,郎中還是需要的。”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