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考古 > 正文

    太碌柏林觀鐵瓦考略

    核心提示: 在麥積區三岔鎮太碌村,現存有一座佛道兩教同處的廟宇,是為太碌村柏林觀。關于太碌柏林觀,根據目前的資料考證,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

    太碌柏林觀鐵瓦考略

    在麥積區三岔鎮太碌村,現存有一座佛道兩教同處的廟宇,是為太碌村柏林觀。關于太碌柏林觀,根據目前的資料考證,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

    太碌柏林觀又叫做鐵瓦寺,柏林觀因觀東面山坡的柏樹林而得名,但這里又因鐵瓦而出名,所以最早又叫做鐵瓦寺。柏林觀內廟宇樓閣林立,古風蔚然,主要建筑有方神廟、玉皇閣、佛爺殿、圣母殿及二層戲樓等。據柏林觀負責人介紹,上世紀中后期在維修柏林觀時,曾在一座殿梁頂部的木板后發現一塊鐵瓦,遮護鐵瓦的木板朝外一面光滑無字,蓋住鐵瓦的一面有繪圖,圖畫描述的是一位騰云駕霧的神仙,在云端向地面吹了一口氣,而在這口氣著地處用線條描出一不規則矩形,上書三字,曰:鐵瓦寺。

    筆者在一間廟里看到了當年發現的鐵瓦。這塊鐵瓦形狀與普通建筑用泥瓦大小相差無幾,長在18到20公分左右,寬在15公分左右,厚度在1公分左右,內呈黑色,敲擊時聲音清脆。由于鐵瓦早年放于觀內室外,村民在鐵瓦一端打孔拴上了鐵鏈,以防被盜。除此之外,鐵瓦保存完好,再無人為改變。

    鐵瓦凸面平整無字,凹面從右向左分三列鑄造金文,曰:“萬歷十一年造,太白山玉皇池,信士何邦成”,共十七字。其中“十一”兩字疑似今簡化體,其余十五字為繁體字。據鐵瓦金文內容判斷,此鐵瓦為明朝萬歷十一年所鑄造,距今已有四百三十二年之久。鐵瓦金文所述“太白山玉皇池”,應為今陜西周至縣太白山頂玉皇池。此地曾于2009年發現一座清康熙年間的“玉皇池凌霄殿”遺址。據專家考證,清代玉皇池凌霄殿原有前殿、中殿、后殿及偏殿,現僅存中殿及其南偏殿。據史料記載,原建筑整體坐西北朝東南,中殿面闊三間,進深九架,分前后廳;屋頂兩面坡式,上鋪鐵瓦。廟內現存遺物有木匾、鐵罄、鐵鐘等共7件,鐵罄2件,其中一件制作簡單大方,可見“康熙廿五年三月吉日造”年款。

    由此可見,太碌柏林觀鐵瓦遠比太白山玉皇池凌霄殿廟宇所鋪鐵瓦久遠,如果按照康熙二十五年計算,太碌柏林觀鐵瓦比太白山玉皇池凌霄殿所鋪鐵瓦早整整一百零三年。但從太白山發現清代玉皇池凌霄殿遺址,以及史料記載此處曾有鐵瓦,及現存鐵罄等實物來分析,太碌柏林觀鐵瓦或與太白山玉皇池鐵瓦有某種冥冥之中的關系。

    從太碌柏林觀鐵瓦金文分析,此鐵瓦當為一名叫何邦成的信士于明朝萬歷十一年,在太白山玉皇池這個地方鑄造。而此鐵瓦在太碌柏林觀發現,并有殿梁木板繪圖所述情景,或為信士何邦成為還愿所鑄造的鐵瓦。此外,在太碌柏林觀亦存有一件鐵磬,此磬為圓底座,底座繡損無字,圓口型,高為20公分左右,口徑在15公分左右,磬身鑄有金文,經辨認為人的姓名,多達六七人。磬身金文部分字體磨損不清,但多數姓名清晰可辨,還有簡單的圖案線條分布在磬口外圍周邊;磬內較為粗糙,無紋無字。這與太白山玉皇池現存鐵磬似乎亦能關聯。

    但由于太碌柏林觀暫無相關古代石碑記文或史料記載,其始建時間無法考知。根據觀內“鐵瓦”這一研究價值很高的實物判斷,此觀或在明代萬歷十一年之前就有小規模廟宇建筑。

    前文所述,太碌柏林觀鐵瓦金文所書有疑似今簡化體“十一”兩字,似乎有后人偽造嫌疑。但據筆者查閱資料考證,此嫌疑不存。漢字是從類似于甲骨文這樣的符號文字發展而來,漢字在發展變化中逐漸成形,并持續復雜化,由不規則的甲骨文演變為大篆體,再到相對有形可循的小篆體,再到漢隸、宋體,漢字的寫法、字形都是不斷變化的。其次,作為象形字,在金屬器物上的“十一”確實與今簡化體“十一”相似,但其寫法不同,實質亦不同,一個古體,一個今體。所以說太碌柏林觀鐵瓦上所書“十一”并非簡化體“十一”,而是金銘文體的“十一”,屬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亦是宋元以來常見于器物銘文上的文體。這在同時期其它地方出土文物中多有例證,如:2013年秦皇島市發現的“萬歷十五年德州營右部造”文字磚,其中“十五”亦同今簡化體相似。

    據柏林觀負責人介紹,此地是“先有鐵瓦寺,后又柏林寺”。由此可見,鐵瓦寺確實要比道觀早得多。傳說,當年鐵瓦從天而降,就有了鐵瓦寺,后人在鐵瓦寺旁,即今太碌村東面山坡種植柏樹,逐漸成林,才有了柏林寺。再后來,此地供奉上了佛道兩教的人物,佛教主要是釋迦摩尼、文殊菩薩;道家最早的是當地的方神,即本地修煉成仙的人,后又供奉上了玉皇大帝、七圣母等仙家,遂有柏林觀之名。

    但為何佛教寺廟中為何多了道教觀臺,目前無從得知。或許因為佛教廟宇先是由于某種客觀原因而衰敗,才有了道家入住的現狀。正所謂“道觀空廢而僧人入住,寺院荒蕪而道士做東”,藏萬卷佛教經典的莫高窟不就是被王道士所“看管”嗎?此類現象歷來如此。

    從鐵瓦金文所述“信士何邦成”來看,鐵瓦寺應為佛教寺廟,這與現在觀內佛道共存現象可相印證。但“原本指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的“信士”一詞,后來也多指“在家修行的道家弟子”,所以說僅從“信士”一次來判斷是佛是道也不可靠。唯一能肯能定的就是,被太碌村民世代所沿叫的“柏林寺”之名,寺就是佛教專用之名,起碼在萬歷十一年這個還比較正統的古代社會,“寺”不會指道教場所的。

    綜上所述,柏林寺先為佛教廟宇,“鐵瓦”當為佛教俗家弟子何邦成于萬歷十一年在太白山玉皇池這一地方花費鑄造,還愿于柏林寺某位菩薩,此后這塊“萬歷年鐵瓦”就被柏林寺僧眾歷代所傳,或許因為何邦成身份顯赫,柏林寺一度被稱作鐵瓦寺,直至柏林寺一度荒廢,被道家弟子所住持后,又被叫做柏林觀了。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安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