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額榜書“副憲第”。
南宅子全景圖。
北宅子平面圖。
槐蔭院西廂房。
明代直欞格扇、木欄板、梁頭、雀替雕飾等成為南宅子建筑的精華。
北宅子局部木雕圖案。
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南側,兩株六百余年的參天古槐巍然屹立。綠葉掩映之下,一座威嚴、古樸的建筑呈現于世人面前,這就是有著“隴上第一民居”之美譽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萬歷年間,時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來縉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還鄉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組成。南宅子為胡來縉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萬歷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歷史。明、清及民國期間,曾經過數次維修,現占地面積4422平方米,建筑面積2701平方米。有大、小12個院落、78座單體古建筑。各院由甬道相連,高低錯落,排列有序,是一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規整,保存完好,被譽為“西北第一民居”。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宅子的黑漆大門面開三間,懸山頂式。“副憲第”三個大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邕^大門來到天井。天井在古代建筑學上有“通天設計”之義,它向上通天,迎風納氣,向下接地,除污散穢。天井使庭院氣流循環,氣韻貫通,流暢和諧,強化了對天地陰陽之氣的溝通功能。居民以天井之地吐故納新,仿佛借氣井之喉生存延誕,成為農業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
進入南宅子東院。橫披楷書“桂馥”二字,上款題“康熙己酉仲春”(公元1669年2月),下款題“柏嚴”。 “桂馥”指桂花濃郁的香味。桂花枝葉四季常青,花香四溢,歷來被視為家庭團圓、官運亨通、文思長進的象征。“桂馥”兩字用在這里寓意胡氏家族德澤流芳,歷久不衰。
秦州胡氏第一代為胡國用,祖籍安徽省鳳陽府五河縣人,明初追隨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胡國用隨徐達的部隊攻克秦州之后,隨部隊駐防而落戶天水,今麥積區馬跑泉鎮胡王村的胡姓人就多為胡氏后裔。營建南宅子的主人叫胡來縉,為秦州胡氏第六代傳人,字仲章,號東泉,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舉人,中舉后被破格任命為大興縣縣令,在任職期間,為官清正,不畏權貴,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后加官正四品至雁門兵備道,兼任山西省按察副使。按察使為一省的司法和監察長官,相當于監察部副部長,副省級干部。因而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這樣規模的宅院。
北宅子始建于明代萬歷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位于秦州區民主東路,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明清時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標志性建筑,也是我國西部地區明清古建的重要實例。北宅子建筑規模比南宅子宏大,原為三進七院,但由于1920年的地震、1947年的大火及1960年的房屋拆除等自然和人為的破壞,現僅存東院過廳、中院主廳樓和后院后廳房。占地面積1550平方米,建筑面積1245平方米。雖然歷經四百年風雨,僅保留下來的部分院落卻也能讓我們感受到明代建筑的雄渾典雅。
北宅子現存建筑為一進三院,由大門、倒座、過廳、主廳樓、東西廂房、后廳等部分組成。主廳樓一樓為書房,是胡忻研讀經史、以琴會友的地方。二樓為祭祀和供奉先祖的祠堂。主廳樓形制獨特、氣勢恢宏,是北宅子整體建筑的核心,充分體現了明代精湛的建筑技藝、精美的建筑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近年來,天水市博物館在完成對南宅子的保護修繕、修舊如舊后,為還原歷史原貌,再現天水的民居、民俗文化特色,面向社會征集了大量民俗文物,將精選的兩千余件陳列于南宅子,基本恢復了明清時期官宦人家的生活場景,現已成為展示西北地區民居民俗文化的博覽園。本報記者李小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