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鉤沉 > 正文

    十幾歲時,他就是抗日好男兒

    90歲的張常義高昂著頭,精神矍鑠。7月30日下午,綿陽軍分區干休所內,背對陳列室一門高揚著炮筒的加農炮,他的講話聲音洪亮,故事曲折生動。

    張常義(原名高聽來),1925年出生在河北省武邑縣。13歲那年,他就找到八路軍駐地,要報名參軍抗日,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十幾歲就與戰友們組織了游擊隊,在與日軍偽軍周旋、建立抗戰根據地、阻擊日軍侵略的戰斗中立下功績。

    如今,已經離休安享晚年的張常義依然關心著東亞、東南亞的國際形勢,“今天回顧歷史,要記住曾經的艱苦和斗爭的復雜性,更要反思戰爭的罪惡。”

    13歲進軍校學本領

    1938年4月,眼見日軍的各種暴行,強烈的憤怒讓年僅13歲的高聽來毅然決定參軍抗日。他來到第18集團軍東進第一支隊招兵處要求參軍,招兵處推薦他先去參加訓練,“把本領學好再來。”為了掩護身份和保護家人,按照通常的做法,高聽來在部隊必須使用新的名字,指導員給他起名叫張常義,這個名字也一直使用到現在。

    跟著一幫同齡人,張常義來到了集團軍129師東進一支隊教導隊參加訓練。“營長看我們都是娃娃,要我們回家去,我們不答應,他就使了一招。”營長假裝要張常義他們開始訓練,要求大家排成隊,聽從指揮,結果,大家排成隊一路操練著,又回到了招兵處。

    不甘心的張常義東打聽、西打聽,終于被縣大隊接收,成為隊部的通訊員。

    進城除奸有高招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1939年,張常義來到軍區教導隊學習。“學習理解中國革命的性質,遵義會議的精神,如何認清革命的敵人和朋友;學會了如何打游擊,如何建立區小隊的方法。”兩年后的1941年初,百團大戰之后,張常義回到了抗戰前線。那時日軍展開了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開展了“交通破擊”戰。張常義用拐杖在地毯上劃著道道,給記者說起當年的戰況和路線圖。白天,日軍修路、架電線;晚上,張常義所在的游擊隊就實施破壞性打擊。張常義還興奮地唱起了歌謠:“噼里叭,噼里叭,我的鋼槍要向前插。”

    畢竟是面對強大的敵人,游擊隊也有自己的打法。那時候,一個區里日軍人數并不多,他們依靠偽軍和漢奸,“除奸”就是游擊隊的重要任務。張常義講起進阜城縣城除奸的經歷:幾個人化裝進城,找到漢奸,先要對空中開一槍,讓街頭人群混亂,然后,趁亂除掉漢奸。這些都需要事先計劃周全,在教導隊學習了兩年軍事的張常義通常擔任的是幕后指揮員。

    樹林深處有根據地

    在阜城縣的抗日斗爭中逐漸成長,1941年夏天,張常義已經是區小隊的副指導員。在臨近的阜東縣有一片樹林,是周邊各地的戰略要沖,也是敵我爭奪的要地。由于叛徒出賣,原來的區小隊失去了陣地。張常義接到命令,從阜城縣的根據地帶領戰友們進入這片樹林,經過艱苦細致的工作,張常義在這里建立了新的區小隊,“青紗帳長起來的時候,我的隊伍就拉起來了”。“不斷地和日軍、偽軍交手,說打了多少次戰斗,數也數不清。”樹林里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和騎兵都不靈活,游擊隊不斷擴大,人數達到了上百人,敵人后來都不敢進樹林了。游擊隊有效利用了地勢,穩穩扎下了根,控制了半個縣域的有利地勢。日軍利用公路分化抗戰部隊的戰術被破壞,也為最后時刻部隊集合力量,最終打敗日本鬼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天水三岔 吳砦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