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8日,海南省海口市明珠廣場,眾多市民逛街購物乘坐手扶電梯時變得格外小心。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中新網8月7日電 近期電梯(包括自動扶手梯和升降機)致人死傷事故頻發,公眾擔憂各類電梯的安全運作。對此,澳門日報7日社論表示,過去半個月,內地發生多起嚴重的電梯事故,刺激公眾神經,事故令公眾震驚、惋惜之余,也該反思悲劇發生的原因。
文章摘編如下:
現今社會,科技一日千里、城市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電梯已經是人們最常見和最頻繁的上下樓代步工具。然而,恰恰是這個最常見的代步工具,卻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調查亦顯示,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制造質量占一成六,安裝占兩成四,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六成。內地的電梯出廠時需通過國家相關質量標準檢測,產品質量基本過關,目前絕大部分事故根源都集中在“維修保養”環節。
最近發生在湖北荊州的事故尤其慘重。7月26日上午,湖北荊州市安良百貨公司自動扶手電梯發生事故,帶著幼兒的年輕媽媽因電梯與樓面連接的踏板松動,被卷入電梯內。女子在遇險的瞬間,雙手奮力向前,將幼小的兒子托舉送出,旁人救下孩子,她自己則在短短數秒內被電梯吞沒。公眾震驚及惋惜,也反思悲劇發生的原因。
據內地媒體報道,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之中,但是商場電梯缺乏監管維護,缺少應急措施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些災難、意外事故,可能有天災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人禍。最近發生的幾宗電梯“吃人”事故莫不如此。現今內地城市的電梯數目不斷增多,對維修行業的需求激增,但維保行業魚龍混雜、行業監管不力,讓原本應該嚴密的電梯安全網隱患重重。
更讓人痛心的是,盡管之前電梯“吃人”的悲劇已發生多宗,但依舊未能阻止同類悲劇的再次發生。每一個悲劇都是一次慘痛的教訓,“血的教訓”本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必須從悲劇中舉一反三,汲取教訓。社會不能將遏制電梯安全事故寄希望于生產者的良心發現,更不能以不法企業的狡詐手段作為監管失察的借口。
相關部門亡羊補牢,更要加強對公共場所公眾設施的維護和安全監管,建立完善安全維護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事故應急培訓,嚴查相關職能部門履職盡責、執法監督情況,著力消除安全隱患。各個環節不要再變成應付和走過場,各個責任主體都能擔起責任、切實用心,全面、實在的安全隱患大排查。
否則,社會信任和公眾安全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加強監管維護,建立應急機制,切實消除潛在的各種隱患,方能堵塞漏洞,才能確保民眾的安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