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卣《鬧天宮》工筆重彩系列組畫之火眼金睛千鈞棒
相比動畫而言,漫畫中的孫悟空更具創作者個人風格,較早的是張光宇的《西游漫記》,1945年創作的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諷刺漫畫的特點,揭露和諷刺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中的猴王形象為以后動畫片《大鬧天宮》的創作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藝術水準較高的是劉繼卣的《鬧天宮》工筆重彩系列組畫,從形式上看它更接近于年畫,猴王形象細膩傳神,是美術創作中當之無愧的經典。
大量出現孫悟空形象的則是連環畫。連環畫開本較小,價格很低,一般是上圖下文、以圖為主,畫風多樣、便于攜帶、易于流傳。當時流行的連環畫多取材于古典小說和民間故事,《西游記》占據重要一席,以趙宏本、錢笑呆為代表的畫家們為孫悟空塑造了連環畫經典形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已成為連環畫收藏中的精品。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西游記》與孫悟空故事,作為啟蒙讀物影響了幾代人。這些作品在國外漫畫和動畫尚未大規模引進的年代,把猴王孫悟空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人們心里。
可以說,萬氏兄弟為孫悟空確定了動畫形象,而連環畫等漫畫作品則從另一個側面詮釋了人們對這個神話人物的理解,把一個具有神性、猴性、人性的齊天大圣推向了新的高度。但是,這些廣泛普及的形象也為以后的動漫創作帶來了一些限制,即難以突破已有的思維定式,就像86版的電視劇《西游記》,難以逾越。
香港地區也有孫悟空和《西游記》題材漫畫作品,較著名的是《西游記》、《后西游記》以及《大圣王》。《西游記》、《后西游記》是蔡志忠的漫畫作品,簡潔生動、幽默夸張,主要是普及傳統文化;《大圣王》具有濃重的香港漫畫武打與科幻結合的特色,猴子的造型陰暗暴力,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圣形象,與我們傳統認知的孫悟空形象出入較大,體現的是作者個性化的解讀或闡釋。相比之下,天津神界2009年推出的漫畫版《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形象比較貼近傳統審美,人物造型立體豐滿,在畫風上傳承了中國連環畫的技法。
此外,畫家李大瑋、李云中分別于1979年和2015年創作設計了郵票《西游記》,加上2014年的郵票《動畫—〈大鬧天宮〉》,1980年的《京劇臉譜》郵票中的孫悟空,這只猴子已經多次在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上亮相(我國澳門和臺灣地區以及其他國家發行的郵票也出現過孫悟空)。近年來,畫家張旺的CG孫悟空作品大膽采用現代技術,猴子的形象既具有原著中齊天大圣的基本特質,又不失靈動,把猴王不羈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同題材佳作。
總體而言,這些平面美術作品中的猴子往往不拘一格,故事天馬行空,幾乎在每個時期都有上乘之作,其中很多奇思妙想值得動畫創作借鑒和思考。
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