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文化中國 > 正文

    農大學子尋根慶陽皮影——從甘農大“根與魂”團隊暑期調研看皮影戲傳承與發展

    原標題:農大學子尋根慶陽皮影——從甘農大“根與魂”團隊暑期調研看皮影戲傳承與發展

      走進藝術,學習是興趣最好的老師

    21日早晨7時,大學生們整裝出發,拉起宣傳橫幅,步行前往提前踩好點的慶陽博物館。大家首先來到張副館長的辦公室,在那里,張副館長為大家簡單介紹了慶陽皮影的現狀,其中包括皮影傳承的現狀、皮影在慶陽市內的分布情況等。說完他還給我們贈送了一本《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圖集》,以便我們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張副館長還專門尋找工作人員為大學生們打開了位于博物館四樓的皮影展廳,親自為大家介紹了展廳中各項展品的名稱、來歷以及作用,引導我們參觀了整個四樓展廳。并為我們播放了博物館中珍貴的皮影影像資料《王岐怕老婆》,使我們對皮影表演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接下來他還為大家介紹了一些現代的皮影工藝,例如,皮影可作為家中裝飾品,讓我們知道皮影不僅可以在“亮子”(幕布)后,還可以走到臺前,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張副館長在皮影展廳與我們熱情合影,肯定了我們的努力,并衷心祝我們取得滿意的成績。

      大學生們徒步調研

    22日,大家又來到了環縣博物館。23日,伙伴們徒步來到了環縣皮影生產基地。在這里,我們不僅了解到更多的專業知識,還看到了無數的皮影作品,它們來自全國各地,也各有特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皮影等傳統藝術正受到市場經濟強大的沖擊。因為掙不到足夠的糊口錢,很多皮影班子面臨或已經遭受解散的風險。從問卷的調查中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對皮影了解的人雖多,但都只是停留在表層,對其深層文化,了解的人太少。也有很多人雖然喜歡皮影戲,卻不會專門拿出錢來欣賞皮影表演。這種矛盾最終造成了皮影戲的生存危機,值得我們深思。

      與藝人交流感受傳統魅力

    走訪期間,大家對史呈林、張榮、劉愛邦、楊德義和韓志紅等環縣當地皮影戲藝人進行拜訪,向各位老師詳細了解了皮影的各項知識,并得出一些結論:了解到當地藝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且很小就開始學習皮影戲,環縣當地藝人大致分為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皮影表演藝人又分為專職藝人和業余藝人,專職藝人近年來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藝術傳承。

    24日上午,伙伴們拜訪了著名皮影大師史呈林先生的家。對于我們的到來,老先生很意外卻也很歡迎。據我們了解,史先生雖然已經有70歲的高壽,卻仍然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縣城里表演皮影,足見他對皮影的熱愛。在我們的請求之下,老先生為我們教授了一些皮影操作的基本技巧,如手腳的移動等。然而,這只能算作是皮毛,據老先生講,想要真正走入皮影世界,起碼需要五年的努力才算入門。最后,老先生為我們講述了他的學藝經歷,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從藝非常艱辛。這次談話讓我們明白了傳承一門藝術所面臨的巨大困難,但我們不會因困難而止步,既然選擇,就要負責,這才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做的。

      分享研究成果快樂支教

    整個活動期間,也是隊員們第一次參與支教活動,地點在南關小學,教授對象則是該校四五年級的孩子。經過前期的商量,大家決定第一天的內容安排為見面會和做游戲。雖然有一晚上的準備,不過團隊的成員們都未曾當過老師,所以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緊張。

    22日早晨8時到10時,支教在“師生”間的初次好奇中慢慢開展?;顒雍艹晒?,孩子們和我們愉快地玩了幾個小游戲,如擊鼓傳花和成語“你劃我猜”。孩子們也非常樂意分享自己對皮影的見解。有的孩子說不是太了解,有的孩子說自己家里就是做皮影的,還有的孩子說,只有廟會等場合會見到,但是很喜歡。大學生們在他們身上獲得了很多需要統計的信息,第一天的支教就在雙方的依依不舍中宣布落幕。

    24日是團隊第二次參加支教活動。這次的主題是“皮影大講堂”。經過兩天的實地調研,大家參觀了博物館,采訪了老藝人,對皮影藝術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所以這次的課堂上,內容將會更多地涉及到皮影的專業知識,以及調研的成果。另外,還有皮影繪畫。

      讓皮影走出歷史,走向未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內容的中國皮影戲正在逐漸消失,掌握一定傳統藝術技能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甚至出現了后繼無人、傳承困難的局面,皮影戲步入了瀕臨失傳的境地。

    團隊通過調查走訪發現,環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深入農村把工作放在普查、攝像、拍照、記錄、登記、整理等工作上。工作時不僅攜帶了專門的設備,還在保護中心本部設立了皮影音樂研究室、皮影劇目研究室、皮影造型資料研究室、資料存儲歸檔工作室,日常工作管理辦公室。正是由于縣領導的高度重視及企業的長足發展,他們才能將皮影的原生態保護和皮影的產業開發同時進行。最終他們希望通過弘揚皮影文化,使封閉的山村成為連接通往外地的橋梁。目前,大家也做了很多工作,甚至于在中小學鄉土教材中都強化了道情皮影戲的音樂和美術知識。由此可見,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普查與宣傳做得非常到位。

    此外,通過對皮影企業的調查及參觀銷售發現,企業選擇將皮影商業化,皮影工藝品借此機會可以傳播到更廣泛的地方,皮影音樂冊的制作也使皮影作為藝術品的展現方式更為具體。皮影戲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做的不僅是懷念歷史,還要走向未來。只有讓更多的人來關注皮影,才能保證即使在經濟主導一切的社會里,也有人記得這種文化,它叫皮影,它不會被遺忘!

      以文化為主題的信仰

    大學生還開展了調查問卷,調查圍繞慶陽人民(以環縣人民為主)對道情皮影的了解程度展開。通過對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人群的調查,發現慶陽人民對皮影了解程度不高,皮影文化在傳承方面遇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以及人們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理念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

    調查結果得出,45%的青年朋友對皮影的了解不是很深刻;82%的中老年朋友對皮影的了解比較多而且他們同時也是皮影愛好者;17%的受訪者覺得皮影不能夠流傳下去,其中11%的人覺得皮影不能流傳下去,但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為文化保護作出一份貢獻,6%的朋友覺得皮影這項文化不能流傳下去,也不愿意為此作出貢獻;這就說明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還不夠,認為皮影戲經濟效益太差,沒有前途。我們應該大力宣傳皮影保護的重要性,讓大家有一個以文化為主題的信仰!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別

    27日,大學生們為南關小學贈送了錦旗,感謝他們這幾日來對團隊社會實踐的大力支持。不僅為隊員們提供了住宿,還召集到了小學生們,參與我們的支教和調研活動。

    通過調研,團隊成員了解到道情皮影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大眾對皮影關注度較低,了解較少;藝人表演收入較低,無法養家糊口,無法自成一業;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無法靜下心來去觀看皮影戲;因方言限制,很多人聽不懂,無法具體了解劇情;且皮影戲已不符合青少年的審美觀;還有就是無人愿意去傳承這門藝術!

    環縣當地藝人大致分為皮影表演和皮影制作,皮影表演藝人又分為專職藝人和業余藝人;專職藝人近年來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藝術傳承,并且近幾年皮影表演場次越來越少,很多藝人不再將劇本牢記于心,而是表演前臨時閱讀劇本,并進行串詞。當地職能部門對劇本進行統一保護、改革,唱法統一規范,將原本四至五個小時的劇本在不偏離主題的情況下,高度壓縮到兩小時以內,當地流傳下來的劇本約180本,近兩年相關部門計劃改編50本,至今已改編20多本,且近兩年藝人原創新劇三本,當地政府還設立了“道情皮影表演周”,為藝人們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促進皮影文化的發展。

    皮影藝術正走入斷層和滅亡的階段,但皮影藝術是珍貴無價的,愿大學生們努力學習,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不要讓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被遺忘,不要讓后人只能在博物館中欣賞皮影。相信這就是我們團隊成員最大的夢想,如能實現,則倍感欣慰!

    這個暑假,甘肅農業大學“根與魂”公益團隊三下鄉實踐活動正式啟動。這個以保護皮影戲,傳承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團隊,由8男4女共12人的大二學生組成,朝氣蓬勃且躍躍欲試!

    7月20日上午,經過一天顛簸的隊員們正式到達了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在這里大學生做了三件事情:積極和當地政府聯系,查尋皮影的官方文化資料;同時聯系媒體尋求更多幫助;大學生們找到了慶陽博物館,請求參觀四樓的皮影戲展館,并安排專人為隊員解說。記者試圖通過大學生調研團隊的足跡,探尋甘肅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

    記者 徐曉君 文\圖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鑫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