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文化中國 > 正文

    甘肅平涼宮燈制作手藝面臨失傳 難度大沒銷路(圖)

    原標題:難度大沒銷路

    平涼宮燈制作手藝面臨失傳

    宋效斌展示宮燈

     中國甘肅網8月10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道 宮燈始于東漢,盛于隋唐,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主要是些以細木為骨架鑲以絹紗和玻璃,并在外繪以各種圖案的彩繪燈。在平涼市靈臺縣中臺鎮南店子村,有一位72歲的老人,他制作的各式彩燈、宮燈曾經遠銷平涼、西峰、寶雞、西安。如今,現代工藝流水線式的各式彩燈,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手工藝制作,宋效斌老人感嘆,這門手藝怕是要失傳了。

    宋效斌老人今年72歲,只讀過5年書,但他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真是讓看過的人直嘆罕見。8月8日,記者有幸拜訪了這位老人,觀看了他手工制作的各式彩燈和宮燈,有立燈、坐燈、吊燈、壁燈,走馬轉燈,每個燈都造型獨特,美觀大方,工藝精細,既有靈臺特色,又有江南風味。

    宋效斌老人告訴記者,十多歲時,逢年過節,別人都聚在一起玩耍,宋效斌就在家中畫畫,做些手工藝品。天陰下雨,便用泥雕塑人頭像。每年正月,鄉間里耍社火,宋效斌就給社火隊手工制作各式兵器、服裝、頭帽、旱船、龍燈、獅子,看過的人都說宋效斌做的東西特別好,與眾不同。1980年,靈臺縣文化館需要民間藝人,宋效斌便被破格錄用。

    進入靈臺縣文化館工作的宋效斌開始正式制作各種手工宮燈。宋效斌告訴記者,之前自己都是用竹板和紙制作各式彩燈,進入文化館工作之后,開始用鐵絲和絲綢手工制作精美的宮燈。從開始繪圖設計、制作,再到最后的各種細節,完全制作好一個小型宮燈大約需要6天的時間。宋效斌曾經做過難度最大的一盞“五亭燈”,用了一個來月的時間。

    2006年8月23日,平涼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宋效斌優秀民間藝術家稱號。2007年9月8日,靈臺縣政府授予宋效斌民間藝術優秀工作者榮譽證書。同年11月,宋效斌的《六角亭轉燈》在第二屆甘肅民間文藝“百合花獎.民間工藝美術類”獲得入圍獎。

    手工制作的宮燈成本約20—30元,制作周期長,難度也較大。而隨著現在科技的發達,流水線工藝品的宮燈樣式越來越多,比手工制作的宮燈更加精致,價格也更占優勢,使得宋效斌的手工宮燈逐漸沒有了銷路。

    宋效斌告訴記者:“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這門手藝了,一個是比較難學,再就是做起來耗費時間,做成了也沒有什么收益。而且做宮燈得心細,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沒有耐心磨時間用手慢慢地做燈了。”采訪結束時,宋效斌感嘆道,科技越來越發達了,平涼以后這種民間傳統手工藝怕是要真的失傳了。蘭州晚報記者常舒清文/圖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晚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