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8月16日消息(記者莊勝春)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在昨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天津市安監局副局長高懷有通報稱:現場危險品儲存量比較大的可能有十余種化學物品。其中,一種叫做“氰化鈉”的化學物質引起廣泛關注。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鐵民昨天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衡量危險品的實際危害,需考量其本身破壞力、數量和釋放環境等因素,現在看來,氰化鈉的潛在危險最大。
劉鐵民:氰化鈉這個物質,遇水之后,就會釋放出氰化氫。氰化氫具有劇烈的毒性,對人類具有強大的殺傷性,尤其是在一個密閉空間或者是一個開放空間,在風速很小、氣壓很低的開放空間,它的殺傷率更大。但是在開放空間里,擴散很容易被稀釋。
劉鐵民表示,爆炸現場氰化物處置的一大難點,在于無法判斷氰化鈉是集中在某處、還是由于爆炸沖擊波發生了分散。不過,只要區塊劃分、謹慎處理、不漏過一個角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危害。在昨天晚上舉行的天津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上,天津市委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表示,事故現場已經基本確定了氰化鈉的存放位置。
黃興國:實事求是的講毒性比較高的氰化鈉肯定有一定的數量。主要是在核心區,核心區外面也有一些散包,讓他們在劃定的區域范圍內,全面普查一遍,地毯式的,每一寸土地,都要全面普查。
氰化物巨大的潛在危險性,引起不少人的擔憂。這兩天,網絡上有關氰化物危害的種種描述,可謂是謠言四起。那么,氰類劇毒物質會不會對事故隔離區外的空氣和水造成污染?會不會給周邊群眾的生活帶來影響?公眾有沒有必要談“氰”色變?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氰化物給爆炸現場帶來的影響,以及相關部門的處置工作。
問題一:氰化物會對周圍空氣造成污染嗎?
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表示,爆炸事故發生后60小時里,在事故隔離區外僅監測出一次大氣中氰化物略有超標,相關部門已經采取有效措施,可以確保封閉隔離區以外的空氣安全。事故發生后的連續監測數據表明,周邊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相對穩定。
問題二:氰化物會對周圍水環境造成污染嗎?
事故發生后,環保部門在2個排海泵站進水口各監測出氰化物超標一次,平均超標10.9倍;14日在一處排海泵站進水口監測出氰化物超標一次,超標2.1倍。環保部門已經對事故區域三處入海排水口全部實施封堵,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截至目前,天津市環保部門在海河閘口和渤海近海的監測取樣均沒有發現氰化物。
問題三:現場采取的措施能否確保污染不外泄?
根據氰類劇毒物質特性,事故現場指揮部成立專門處置小組,按照“前面堵、后面封、中間來處理”的原則,緊急采取設置圍堰、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等五項措施,確保事故區域污染不外泄。目前,事故區域全部雨水、污水外排口均使用水泥封堵,周邊設置圍堰;事故區域內的雨水、污水管道內的廢水和消防廢水全部進入新設置的應急廢水處理裝置進行“破氰處理”;污水處理廠在前端增設含氰廢水應急預處理裝置,實現廢水處理的“雙保險”;現場工作人員還將高濃度廢水由專用罐車收集,并進行集中處置。工作人員表示,氰化物污染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據了解,氰化鈉不會直接揮發到環境空氣中,只有在遇水生成的氰化氫進入大氣環境后才會短期內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專業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噴灑雙氧水等方式,消減氰化鈉的毒性。劉鐵民提示,在進行這一處置時,要做好一定范圍內的人員疏散工作。
劉鐵民:氰化鈉固體物用雙氧水處理是一個主要的方法。
記者:但會產生氨氣?
劉鐵民:產生氨,它在一個開闊的空間里產生氨,可以被大氣稀釋,但要它要是處理的面積很大,產生的氨氣濃度會很高,那個傷害也是很重的。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相關專題: 天津濱海新區發生爆炸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