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屯遺址。白皓/攝
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海龍屯最近一下子變得異常火爆,這座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的古堡遺址,盡管還沒有正式對游客開放,但紛至沓來的民族史學者和考古專家讓這里迸發出了新的活力。
在今年7月4日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打包組成的“中國土司文化遺產”申遺項目獲得了21個評審國超過三分之二的贊成票,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繼京杭大運河之后第48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據了解,本次打包申遺項目的3個土司遺址都是土司制度鼎盛時期的遺存。
第五屆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遵義市舉行。“隨著申遺,這些年土司文化的研究漸漸熱了,過去的‘隱學’變成‘顯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世愉說。
海龍屯的變遷
“土司制度說白了,就是封建社會中央朝廷治理南方邊疆的一種手段。”李世愉說,這是南方少數民族一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以遵義海龍屯為例,南宋末年,蒙古在消滅金、西夏等政權后直逼南宋,與南宋統治者形成正面對抗之勢,宋朝統治者為保證南方地區不被蒙古鐵騎攻破,提出了“保蜀三策”,海龍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施工建設的。
然而南宋統治者沒有想到,海龍屯建成后,蒙古鐵騎尚未染指,南宋江山便已易主。海龍屯在那之后300多年間不斷加固建設,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世紀東方軍事堡壘。
貴州大學教授徐澤平的解釋更加通俗:土司在他們的領地里掌管著各種事務,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土司必須效忠于當時的中央朝廷,以保持地方穩定,“如果心有不忠,那就可能面臨戰爭,看海龍屯的變遷就像看一場歷史大片”。
世代生活在海龍屯的楊氏土司家族就在一場慘烈的戰爭中滅亡。
明朝萬歷年間,隨著社會發展和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土司制度日漸衰落,楊氏土司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激化。明朝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農歷二月十二,24萬明軍會師重慶進攻播州(今貴州遵義),萬歷三大役之一的“平播之役”爆發。
平播戰爭中,24萬明軍分兵八路,對楊氏土司的領地發動進攻。明軍使用了當時一系列的先進火器發動猛攻,海龍屯里的守軍憑借險峻的山勢,從山上滾下木材和石頭抵抗,明軍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這場戰爭打得驚心動魄,用現在年輕人的眼光看,一點也不亞于好萊塢大片里的場面。”一位學者說。
戰爭爆發一個月后,明軍繞道從后方攻破海龍屯,楊氏土司的軍隊潰敗,自知大勢已去的29代土司楊應龍在新王宮自殺。
至此,平播之役結束。這場戰爭明軍耗時114天,以死傷數萬兵力為代價將海龍屯攻占,隨后,海龍屯建筑被明軍焚毀。
海龍屯的焚毀,標志著統治播州近700年的楊氏土司政權的覆滅。
“在海龍屯的楊氏土司滅亡后,西南各地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土司,上世紀50年代左右土司制度才徹底消亡。”李世愉說,海龍屯算是一個土司治理的典型。
一項龐大的工程
三地土司遺址進行捆綁申遺,在我國尚屬首例。申遺是一項龐大工程,需要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文獻作為依據,為國內外相關組織機構提供相應的學術證明。
湖南永順老司城土司遺址申遺小組組長羅成飛介紹說,在國內文化遺產申遺的道路上,通常申報一個世界級文化遺產最快需要4年時間。
“這一次我們三地土司遺址聯合申遺,從2011年項目起步,到申報完成,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投票通過,花了4年時間,波瀾不驚。”羅成飛說。
從2011年申遺開始,貴州省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帶隊長期駐扎在海龍屯,這位考古隊長和隊員們在艱苦的條件中堅持工作。
“剛開始時,我們在山上沒有飲水,也經常斷電。大家都比較壓抑,常常對著石塊發呆。”3年里,因為時間緊,發掘任務重,李飛很少回家。
當時,李飛的兒子年幼,申遺成功時,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平時和他溝通比較少,父子之間難免存在隔閡。”李飛說。
在三地政府的推動和大批專家學者的努力下,2011年9月,三地打包申遺項目正式啟動,土司遺址申遺項目進入國家遺產預錄名錄。
2011年10月,項目整體進行論證,近百名專家學者進行分析鑒定。2011年11月,項目在國內審核通過,申遺文本的編制開始提上議事日程。
隨后,三地遺址開始進入發掘研究階段。
2012年至2014年間,三地研究專家多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相關資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遣專家來到三地土司遺址,對文獻資料中描述的信息進行核實與比對。
今年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申遺項目進行最終審核,現場評估分析土司遺產項目。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估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建議通過中國土司遺址申遺項目。
最終,在7月的大會上,申遺成功。
消息傳來,羅成飛說,自己腦海里閃現的,是上百名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考古學專家不斷地推敲論證,還有200多萬字的學術資料,和前前后后9次大范圍的材料修改。
讓歷史本身說話
“目前,全國記錄在案的土司遺址有101處,海龍屯等3個土司文化遺產的成功申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一名研究廣西忻城莫家土司文化的學者說。
李飛認為,申遺成功對于海龍屯來說是一個新起點。在過去幾年里,工作重心圍繞在為申遺準備史實資料上,如今的工作除了繼續發掘還未探索完成的地域,更多的是要研究已經完成發掘的地區,從文物中揭開那些隱藏數百年的歷史,“可能還需要10年、15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在李世愉看來,未來還應該讓歷史本身說話。
他解釋說,本次土司文化打包申遺是按照古代建筑的類別申報成功的,原始性凸顯了遺址的歷史價值,這提醒后來者要尊重歷史原貌,即使是殘垣斷壁也價值連城,“有的地方把古時候的建筑地貌破壞了,新修一個土司城,就沒有那么高的價值了。”
他認為,下一步應該進一步研究土司文化中的道德觀、價值觀和社會觀,進一步啟發當代人如何進一步發展民族區域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旅游開發上應該考慮到讓年輕人能夠有更多文化方面的體驗,而不僅僅是看看遺址和風光了事。
他同時建議,立法保護現存的土司文化遺址,進一步明確核心區域的保護措施。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