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蘇童談獲茅獎:榮譽很快會過去 不能決定寫作方向

    蘇童在講座中。攝影王曉華 圖片來源:齊魯晚報

    16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以下簡稱“茅獎”)公布最終評選結果,包括作家蘇童《黃雀記》在內的5部作品獲此榮譽。16日晚,蘇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他表示,對獲獎也沒有感到太多意外,“《黃雀記》是我近期的標志性作品。至于茅獎,這個榮譽是很快要過去的。得獎的確是個榮譽,但這個榮譽不能決定寫作的方向”。

    談茅獎:對獲獎不意外?這個榮譽很快就要過去的

    蘇童是中國當代的知名作家,曾著有《妻妾成群》等多部作品。在本屆茅獎評選結果公布之后的數小時內,他接到了不少電話:有的向他道賀,有的要求采訪。蘇童頗有些無奈地對記者說:“話說簡短一些——現在手機很燙,拿在手上像烙鐵一樣。”

    “對于這次獲獎,我沒什么預感。評獎從來都是說不準的,都是50%的可能。我沒有得到的把握,就得做好兩手準備,所以對這個結果不覺得意外。”蘇童倒是覺得,早在茅獎開評之初,當屬金宇澄的《繁花》呼聲最高,“我的《黃雀記》寫的是小人物,背后則是大時代的變遷”。

    “我很難去揣測,評委為什么會選中我的作品。大概他們會衡量寫作的品質吧。”面對“茅獎獎金高達50萬”的說法,蘇童表現的很淡定,半是調侃半是認真地說,“反正獎金要交給老婆,我沒辦法考慮”。

    在蘇童看來,得獎的確是個榮譽,但這個榮譽不能決定寫作的方向,即便茅獎也是如此,“你不可能因為得到茅獎便不再寫作,難道有了新作品,還要到處告訴別人‘這是茅獎得主的新作’嗎?這個榮譽也是很快要過去的”。

    談創作:《黃雀記》是我近期的標志性作品

    其實,不少讀者熟悉蘇童,與導演張藝謀的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有關,這部電影改編自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并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不過,自2000年以后,蘇童幾乎沒再寫過中篇小說,“我在幾十年的創作中,基本只寫長篇跟短篇”。

    在蘇童眼中,本次獲獎的《黃雀記》堪稱自己近期創作的標志性作品,“對書中的小人物,我從這些人的青春期寫起,一直寫到他們年近三十。我有這個創作沖動,去塑造大時代背景下人物的形象,伴隨他們的成長,也就把時代、社會的描述代入其中了”。

    “作家寫作時間長,就會有很多階段性、標志性的作品。我對散文、雜記這種體裁興趣不大。”蘇童說,自己現在正在寫兩個中篇、一個長篇,只是長篇小說的創作不太順利,所以暫時不太可能拿出來給讀者。

    縱觀蘇童的作品,有一些是描寫小人物、小地方。他表示,以后也不太可能去嘗試宏大題材的寫作,并解釋道:“我從來不好‘大’,深入和準確,是我以小說切入社會的追求。”

    現在的蘇童,還在堅持創作,但每天并無固定寫作時間:狀態好工作時間就長,沒有靈感也不會硬寫,并自嘲“是個沒規律的人”。

    “我不喜歡說極端的話,比如‘不寫就會死’之類,但對我來說,如果不寫作,的確總覺得生活中缺了點兒什么。”蘇童笑稱。

    記者 上官云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