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23號)凌晨起到昨天,上海遭遇今年入汛以來最強暴雨,網友紛紛在朋友圈曬“看海”照、“等船”圖。不過,在無奈調侃的同時,不少市民還對這場暴雨提出幾大疑問。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市防汛專家和氣象部門人士。
存在“預報偏差”?
幾天前,在分析臺風“天鵝”對本市的影響時,氣象部門預報認為22日或23日臺風外圍環流可能會帶來一定風雨影響,但并沒有特別強調“可能會出現暴雨”,更沒預報可能會出現“今年最強暴雨”。
有網友還指出,在周日的一輪強降水之后,氣象部門在當天14時35分就解除了當天發布的暴雨黃色預警,直到昨天早上5時15分才再次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這中間存在10多個小時的“空檔”,為何不能提前預報昨天的又一輪暴雨?因為昨天早上5時多,人們已經可以看到外面下大雨了。如此看來,是否存在“預警不足”?
昨天中午,在全市召開的防汛緊急視頻會議上,市氣象局有關負責人對此解釋:首先,雖然“天鵝”臺風距離上海700公里,引導氣流偏弱,移動緩慢,但臺風外圍偏東氣流為暴雨提供非常豐沛的水汽,回波不強,可是降雨效率很高。同時,中緯度西風槽東移,導致低層冷空氣南下影響華東地區,冷空氣和臺風外圍環流結合,在本市上空形成一穩定少動的低渦切變線,觸發暴雨發生。正是由于臺風系統與高空槽疊加,客觀數值預報模式對降雨的落區和強度出現了很大偏差。
排水系統這么差?
停機坪上“看海”、“等船”,空姐踩著一溜桌子上班車……昨天,虹橋機場的一組積水照片,在微信朋友圈瘋轉。許多人好奇:積水如此嚴重,難道虹橋機場排水系統這么差?
“虹橋機場的排水系統在全市是最好的。”市防汛指揮部有關人士解釋說,昨天清早,虹橋地區降水總量和降水強度都十分罕見,降水總量達到100多毫米,降水強度達到每小時70毫米—80毫米,而當天的最大小時雨強就是嘉定新城的80毫米。這樣的強降水落下來,出現短時積水是正常現象。照片中的景象,攝于早高峰時段,那時降水剛停,積水肯定還來不及退去。
專家介紹,在雨停之后,大約一兩個小時內,虹橋機場的積水就退去了。“這么嚴重的積水,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退去,反而說明虹橋機場的排水系統比較好。”
填河造成重災區?
前天,浦東東部和南部普降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惠南、老港、書院、萬祥四鎮一度受淹。為何這四個鎮成了重災區?有網友因此指出,這可能與當地“填河”等現象有關。
但市防汛指揮部有關人士表示,實際上,是與降水強度和郊區特殊的排水系統有關。
前天,浦東地區的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書院鎮,每小時達到132毫米,超過2013年9月13日的每小時127.3毫米,更超過2008年8月25日的每小時117.5毫米,為近20年來降雨強度之最。這位專家補充說,這132毫米的小時雨強,在“上海地區降雨頻率(1小時)分析表”中,其實是找不到對照標準的,遠遠超過“百年一遇”的100.82毫米。
如此罕見的降水強度,遇到的卻是比虹橋機場要薄弱得多的郊區排水系統。
惠南鎮是一個地勢較低的老縣城,而書院鎮、老港鎮等屬于農村鄉鎮,它們依靠的都是自流排水系統,也就是靠河道排水,并沒有泵站等強動力排水,只能等積水慢慢往低處流,逐步退去。而整個郊區基本上都是自流排水,所以一旦哪個地方遭遇特大暴雨,就很容易出現較嚴重的積水。不過,目前惠南鎮正在進行排水系統改造,開始興建一些排水泵站,以增強自身的排水能力。市郊一些新建小區,也開始被要求新建雨水泵站,提升排水能力。
是否預排不足?
在昨天的強降水中,本市臨時關閉了64處積水較嚴重的下立交,其中有6處下立交的積水甚至超過了1.2米。下立交出現這么深積水,是否因為預排不足?
防汛專家表示,這與預排空沒有關系,而是與降水強度和下立交的特點有關。這6處下立交,基本都分布在嘉定、青浦等降水強度較高的地區。當一片地區都遭遇強降水,一方面,下立交自身來不及排水;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最低點,四周地區的水流也會匯聚過來,肯定會越積越多。而下立交的積水,也要等周邊地區的積水退去之后,才可能最終降下來。
到昨天傍晚,積水嚴重的下立交還在抓緊抽排水,到深夜才可能完全排空。
據透露,暴雨來臨前的幾天,本市已布置了河道預排空任務,采取預降水位的措施,否則后果更加嚴重。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