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崔乾 王鴻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一個地方只有充滿文化活力,才會展現出不斷向上的力量,如何讓文化項目成為惠民工程,值得大家深思。現如今崆峒區正在建設的南山生態公園社區體育中心、一村一場等項目,讓崆峒區人民群眾感受到了這種力量的強大后勁。
農村:舊貌換新顏
坐上4路公交車從附件廠出發,一路坐到盡頭你會發現:一排排小康屋整齊劃一的分布在道路兩旁,75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籃球架、兵乓球臺及其他各類體育健身器材應有盡有,三三兩兩的人們正在進行著各種鍛煉,廣場左邊一塊“安國鎮農耕博物館”的牌子豎立著,這一切的一切,讓你很難想象這里竟然會是甘肅省下的一個鄉村。“以前村民晚飯后就會聚在家里打麻將,現在打麻將的人少了,來到廣場上參加各類文體活動的人卻多了,今天你們來的不是時候,如果是在傍晚,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會搶著來到廣場上下下棋、打打球或者跳跳舞,熱鬧的很”。最近,記者來到安國鎮油坊村采訪,村主任李占虎老人講到。
今年60歲的李占虎老人是油坊村現任的村主任。家有6口人,與其二兒子住在一起,全家靠種地、務工為生。以前住在山區的窯洞里,公路不同,基本的水電保障都有是問題,日子異常難過。現在,村子里不但公路通了,家家有電視看,而且文化廣場建成以后村里還時常組織大家跳舞唱歌。
“公交車也通了,文化廣場也建成了,晚上我們在這里可以散散步、跳跳舞,簡直和城里人一模一樣了”,李主任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邊走邊和記者講述著。文化活動的開展,一方面減少了村中的陋習,晚上賭博、玩麻將的少了,另一方面,村民的素質得到了提升。
油坊村的文化廣場僅僅是崆峒區“一村一場”實施項目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年來,崆峒區文廣局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資金為農村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配備圖書、體育器材等,極大的調動了農村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的積極性。
城市:變化在發生
“我去年剛剛從單位退休,突然閑下來,在家里也感覺閑得慌,以前只是在南山公園走一走,現在如果沒有刮風下雨,每天散步結束后都會到這里鍛煉一個小時左右,公園里配備了這些體育器材,對于我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講,太實用了”。剛剛從平涼二輕公司退休不久的王大爺一邊在轉還旁鍛煉一邊告訴記者說。最近,家住崆峒區西郊辦廣場社區的王大爺之所以特別高興,還不僅僅是因為每天能夠在南山公園進行鍛煉,更重要的是,今年十月份在南山公園內規劃的體育場就要投入運營了。據區文廣局王洪偉介紹,南山公園體育場投資105萬元,建成后擁有兩個籃球場、兩個羽毛球場、10個乒乓球臺及其他各類器材若干,此舉不僅僅可以填補城區無體育場的空白,而且會使南山公園內的各類體育設施更加完善。
不僅是在南山公園,如今的社區較以前也更和諧美好。“以前在電視上看到別的地方的市民在社區有鍛煉、娛樂的場所,我看到后非常羨慕,但現在我們也可以在家門口打羽毛球、練太極拳了”,今年65歲的韓大爺告訴我們說。隨著社區參加有益健康的文體活動的人日益增多,讀書看報的多了,喝酒賭博的人少了,不文明行為也少了。社區活動的開展,居民文化需求得到了滿足,文化素養也得到了提升,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座城市文化軟硬件的提升,會讓這座城市迸發更加燦爛的文化活力。最后,文廣局羅建軍局長告訴我們:自2009年始,區文廣局就把文化惠民工程與群眾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堅持開展體育惠民工程,2015年隨著全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今年又新建“一村一場”惠民項目18個,迄今為止全區已在崆峒鎮、花所鄉、索羅鄉、上楊鄉、二天門社區建成了體育中心,在全區101個村實施了“一村一場”工程建設,為鄉村修建了籃球場101個,配發各類器材100多套,基本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