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虔誠祭人祖,祈福佑中華 ——乙未(2015)年秋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禮掠影

    qj33

    本網特邀撰稿人心懷本然報道:2015年8月31日(農歷七月十八日)上午9時,伏羲廟內蒼松挺拔,翠柏含青,旗幡招展,古樂悠悠,一派古樸典雅,肅穆莊嚴。備受關注的“乙未(2015)年秋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禮”在伏羲廟隆重舉。廣大市民相聚伏羲廟內,虔誠祭祀人文始祖伏羲,共同祈福太昊,保佑家庭幸福,中華繁榮昌盛。

    qj1

    qj4

    qj3

    qj2

    今天,伏羲廟布置得莊重肅穆,大門牌坊、大殿檐下懸掛有“乙未(2015)年秋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典禮”橫幅。戲樓、大門牌坊,先天殿、太極殿前檐都懸掛宮燈。在先天殿月臺東西兩側,前院兩側樹龍旗16面。先天殿月臺為主祭場所,伏羲行像端請坐于月臺中心黃龍傘下,行像前設供桌,并擺放水果、鮮花、糕點等各類供品,供桌兩邊陳列各種祭器。月臺鋪設紅色地毯,設立香案。整個祭祀環境將達到神圣、莊重、肅穆、喜慶的效果。

    儀式開始后,請方神黑爺進入伏羲廟,在先天殿月臺表演《神人暢》后,在伏羲身泮池取圣水,最后在先殿月臺舉行明燭、焚香、化表、獻茶儀式;隨后,在伏羲廟西牌坊前舉行焚榜文儀式,將榜文、告文、祭文之灰送往藉河長流水中。

    qj15

    qj5

    qj6

    qj7

    qj9

    qj8

    qj10

    qj11

    qj13

    qj12

    qj14

    伏羲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自秦漢至明清都對伏羲欽崇有加,歷代祭祀,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而天水作為伏羲的誕生地,一直被推崇為伏羲的祭祀地,天水祭祖經過800余年經久不息的代代傳承,對伏羲的祭祀已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祭祀典,早已根植于老百姓心中。

    史載:秦文公十年,設祭祀伏羲之祀,祭祀時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只,謂之“三牢”。西漢初年,繼承秦之郊祀制度。東漢沿用此制,明帝于立春之日在東郊祠廟祭祀伏羲(《后漢書祭祀志》)。兩漢而下,伏羲作為三皇之首,歷代無不舉祀。至北宋年間(960-1127年),即距今千年前,朝廷在天水卦臺山創建伏羲廟,始立廟祀。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 -1196年),卦臺山祭祀伏羲始成規格,歷年祭祀,并三年一大祭。明代初,天水卦臺山被明廷列為伏羲的陵墓。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秦州創建伏羲廟。正德五年(1510年),伏羲祭祀中心由卦臺山移至秦州,而卦臺山則逐漸成為民祭場所。嘉靖二年,秦州伏羲廟祭祀活動逐漸正規化、制度化,祭祀進入極盛期,秦州伏羲廟成為全國性的規格最高的伏羲祭祀中心。到清代以后,對伏羲的祭祀,沿襲明代。清中期后,祭祀逐漸轉為民祭,此制一直沿襲至今。

    目前,天水祭祀伏羲活動有民祭和公祭兩種形式。天水民間祭祀伏羲氏活動每年春秋兩季以太牢之禮祭祀,有著嚴格規范的祭祀程序和禮樂制度,每年兩次:一是春祭(農歷正月十六日,伏羲氏之誕辰),一是歿祭(農歷七月十九日,伏羲氏仙逝之祭日,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

    1988年,天水市恢復政府祭祀活動。2005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祭祀伏羲儀式升格為省級祭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榮列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水作為羲皇故里,祭拜人文始祖的圣地,已成為全國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伏羲文化所具有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呈現出新的生命力。

    qj16

    qj19

    qj18

    qj20

    qj22

    qj21

    qj23

    qj24

    qj25

    qj29

    qj28

    qj26

    qj30

    qj31

    qj32

    qj17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