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旅游 > 正文

    【聚焦秦州首屆“李廣杯”國際射箭賽】蔣中正題字“漢將軍李廣之墓”

    我從伏羲廟參觀了天水博物館后,出館坐24路26路都可以一元到眼科醫院下車,對面走上坡就是石馬坪,不遠處就是李廣墓。“勇無敵忠無雙列傳一篇為英雄千古絕唱,生不侯死不葬佳城半畝壯桑梓萬姓豪情”,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誰人“勇無敵忠無雙”?誰人又“生不侯死不葬”?是李廣。

    李廣名門之后,自幼習文練武,精通諸般兵器,尤為善長箭法。李廣身形彪悍,到二十歲時已成為文武雙全的一表人才。時值胡人侵邊,他以良家子身份應征入伍,戍疆衛國。自此,戎馬倥傯四十多年,足跡踏遍西漢北疆,歷經大小戰斗七十余次。因他智勇超群,戰功顯赫,威名遠揚,令敵人聞風喪膽。匈奴人稱他為“漢飛將軍”。李廣先后在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云中、右北平等郡任太守。在其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人懾于其威,數年不敢入侵。令人痛感遺憾的是這樣一位衛國戍疆,功勛卓著的民族英雄,竟死于自己的劍下。

    李廣墓建于何時,史無記載。此墓是李廣的“衣冠冢”。墓中所葬之物為李廣的一盔、一甲、一靴。葬寶劍衣物。塔前有祭亭三間,墓地中央是一高約10米,周長25米左右的半球形墳堆,四周砌以青磚,青草蓋頂,莊嚴肅穆。墓前豎立清乾隆已未年問重建“漢將軍李廣墓”和蔣中正題“漢將軍李廣之墓”兩塊石碑。李廣(公元前183年——公元前119年),西漢隴西成紀(今天水市秦州區)人。十九歲從軍,一生轉戰西漢北防邊境八郡之間,戍邊四十四載,經歷大小戰爭七十余仗,匈奴稱其“飛將軍”。在一次爭戰匈奴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于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奔馳,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于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后用錢贖罪成為平民。但李廣展現出的驚人騎射技術給匈奴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匈奴稱其為“漢之飛將軍”的由來。

    墓地祭亭門前有兩匹漢代石雕駿馬,造型粗獷,風格古樸,但現已磨損殘缺,相傳此馬為一雄一雌,雌馬即李廣的坐騎。李將軍死後,他的座騎也跟著死掉了。李將軍的戰馬是一匹雌馬,還有一匹雄馬相繼也死掉了。說來也奇,這兩匹戰馬死掉後,就迎風變成一對神馬,並來到李廣故里。這兩匹神馬便分立兩旁,全神貫注,再也沒有離開過李將軍的陵墓。當地的人民,見這兩匹馬忠實,很敬佩它們的勤勞善良,就奉若神靈,將原村名“文峰村”改為“石馬坪”,沿用至今。

    碑正中漢白玉上楷書“漢將軍李廣之墓”,上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十一月一日立”,下款署名:蔣中正題。蔣介石為什么會題寫這座碑塔呢?當時正值抗戰前夕,民族危難之時,蔣介石從胡宗南口中得知天水有飛將軍李廣的衣冠冢,國難思良將,盼望能有李廣這樣的名將輔佐,就親筆題寫了“漢將軍李廣之墓”,委托當時駐天水國民黨陸軍師長胡宗南重修李廣墓,修建這座碑塔,并親自參加了李廣墓重修竣工典禮。這座蔣介石親筆題寫的碑塔在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逢蔣必清”的年代中沒有被毀,留存至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摳掉了“蔣介石”署名,欲將此碑推倒。當時,李廣墓為石馬坪中學所占,該校校長為保護這座碑塔,苦思冥想一整夜,終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第二天,他組織人員將碑塔中央用白灰覆蓋,并在上面用油漆書寫了“毛主席萬歲萬萬歲”,得到了紅衛兵的認可,讓碑塔留存至今。據相關歷史學家考證,在中國境內,蔣介石的題詞能完整保存至今的,李廣墓碑塔當是數一數二的。

    李廣以60多歲的高齡任前將軍驍騎將軍,率軍出雁門關,出塞后衛青(總指揮)從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駐地,他想甩開李廣獨得大功,便命李廣部隊并入右翼出東道(繞遠路),他自帶中軍去追單于,李廣遂引軍與右將軍趙食其合軍出東道。由于道路難走無向導,終于迷了路。此時,衛青與單于接戰,單于逃走,衛青徒勞而返。衛青讓李廣把走失單于的責任推給右將軍趙食其,李廣為人正直,自然不答應,他說:“他們無罪,迷路責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審。”李廣望著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將,慨然嘆道:“我自少年從軍,與匈奴大小70余戰,想不到現今被大將軍如此催逼,我已年過花甲,那能再受這樣的屈辱!”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悲憤自刎沙場。李廣軍中將士都為之痛苦,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不論老少都為之落淚。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沒有家產,他愛兵如子,身先士卒,行軍途中,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愿跟他拼死作戰。但最終非但未稱王封候,反落了個自刎疆場、尸骨不知所去的悲慘結局,留下了中華民族的千古之謎。李廣與公元前202年楚霸王的烏江自刎真有些相似之處——“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那歲月的英雄硬漢子羞恥心高于性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毛澤東親筆手書了古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蔣介石和毛澤東不約而同地抒發了對李廣的憑吊和敬仰之情,他們不約而同地以漢將軍李廣來激發國民,軍隊勇敢保衛家園,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這在中國現代史上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筆。

    當我走出飛將佳城時,回首再看赭紅色大門口那副李鋒書寫的“勇無敵忠無雙”“生不侯死不葬”楹聯,石綠色的每個字都那樣的熠熠生輝、靈氣不滅……

    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余首贊美詩,其中"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的一首傳神入化,這里有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雙子星座的李白、杜甫詠南郭寺的詩篇,有杜工部祠堂及堪稱“稀世之寶”的“春秋古柏”等文物,所以南郭寺被譽為第一名剎。

    我離開李廣墓下坡回到車站上26路坐5站到南郭寺下想去看有2300年的一棵古樹,但要到寺廟還要上山走半個小時,我是網訂的回程車票,我只能放棄上山轉1路3元到火車站回寶雞去了。

    (本文轉自馬蜂窩旅游)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