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今 猶 憶 李 將 軍
——讀《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玉順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唐高適這首緬懷李廣及其精神的詩,充分表達了千年以來人們對李廣的稱頌。最近,讀太史公《史記·李將軍列傳》,更加增強了對我國這位歷史英雄人物的認同感。
李廣(公元前183年——前119年)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人,西漢名將。因征戰匈奴驍勇有功,漢武帝曾召拜為右北平太守。廣在郡,匈奴“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界”。李廣一生征戰40余年,經過大小戰役70余次,雖屢建戰功,但沒有被封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廣隨大將軍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誤期激憤而自刎。這一悲劇引起不同時代、不同人們的不同看法和認識。然而,歷史是公正的,我國史籍和人民群眾給了李廣將軍以崇高地褒獎和深深的懷念。李廣勇于當敵、戍邊衛國的英雄形象及其愛國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以國家民族興亡大事為己任,堅韌不拔、奮斗不息。
戰神李廣 魂歸民眾
《史記》是我國有名的歷史巨著,作者司馬遷當時雖然身居皇家史官之位,但他并沒有以“封”論史,相反以血淚凝結的筆墨和激越奔涌的膽識才情,專門為李廣寫了千古傳唱、膾炙人口的《李將軍列傳》。此后,班固的《漢書》、歐陽修的《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典籍,都從不同側面和角度記述了李廣的英勇業績和身世。
《史記·李將軍列傳》對李廣的記述是最早又最真實感人的。在司馬遷筆下,“李廣才氣,天下無雙”。首先,李廣是一個武藝超群,作戰勇敢的將軍。具體他通過李廣射寬狹、射獵雕者、射白馬將,醉后射石,生動地表現了李廣的英武雄姿。在描述李廣與匈奴的浴血奮戰中,展現了李廣的名將風度。公元前120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從屬博望侯張騫出兵匈奴。當時,李廣僅率軍四千人從北平出發策應大軍。在匈奴境內挺進幾百米后,突然被左賢王四萬騎團團圍住。匈奴騎兵排山倒海般從四面壓過來,箭如雨下,士兵紛紛落馬,部隊頓時亂作一團。然,李廣臨危不懼,命其子李敢帶幾十名騎兵沖陣。李敢一馬當先,殺開一條血路,沖出敵陣,然后從側面殺將回來。這時,李廣拉著血染戰袍的愛子,對士兵們大喊,匈奴兵這樣稀松,大家不要怕。隨著軍心安定下來,李廣乘機集合隊伍,收縮正面防御力量,組成堅固圓陣,射退了多次像惡狼一樣涌過來的敵騎。到漢軍死傷過半,箭矢快用光了的時候,李廣令士兵引弓不發,扣弦待敵。在匈奴騎兵進攻時,李廣鎮定自若,接連射殺領頭前將落馬,使匈奴兵大為驚駭,進攻隊伍潰散。第二日,博望侯主力趕到,漢兵得以解圍。如斯李廣有勇有謀的大將風度躍然紙上。其次,李廣仁愛士卒,不貪錢財。在部隊中,李廣“得賞賜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卒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特別在戰場上,李廣有飲食與士兵分享,毫不特殊。在遇到水、糧缺乏之時,“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以此贏得了士卒的信賴,上下無不愿意跟著他以死拚命。再次,李廣為人樸實,號令不煩。他雖不善于用言語包裝自己,但對士兵較為寬容,軍中公事文書以及制度等都盡量從簡;行伍帶兵也很有自己的特點。如行軍時沒有嚴格的隊形,到了宿營地,可以人人自便;夜間不擊刁斗,不放流動哨,然警戒部隊卻放得很遠。這樣,由于他的隊伍機動長于應變,倒沒有受到過匈奴兵的突然襲擊,而且匈奴兵非常害怕李廣的這種治軍之策。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這一點是那些循規蹈矩的人無法仿效的。
司馬遷在正面展現李廣人格、技藝、膽略、與將才的同時,還從側面生動地描述了李廣的英武。如通過漢文帝、公孫昆邪、程不識等對李廣的評價,尤其是通過匈奴人對李廣的畏服,以至于連匈奴單于都特別下令“得廣必生致之”等等,這就使得李廣更具傳奇彩色,風骨凜然了。在李廣刎逝后,當時軍中將士及其所有人都痛哭不已,老百姓聽到后不論年老年青也都留下了眼淚。此后,頌揚李將軍的詩文和傳說故事歷代不絕。“充國出上邽,李廣出天水。門弟倚崆峒,家世垂金紫。”(唐·王勃《隴西行》)。“飛將下天來,奇謀閫外裁。”“從今胡雕騎,不敢過云堆。”(唐·皎然《從軍行》)。“自從結發戰,金鏑無虛鳴。威懾五單于,胡人夢寐驚。”(明·李夢陽《寄懷》)。“猿臂善騎驚奇技,至今猶數北平李。戰經七十才無雙,衛霍勛名應愧死。”(清·慕壽祺《緬懷飛將軍》)。“百戰功高意未平,龍城飛將最崢嶸。王侯漢代多如鯽,幾個如君享今名。”(袁第銳《詠李廣》)。
今天水市秦州區石馬坪有漢將軍李廣墓,據說為全國僅有。此墓最早建于何時已無從考究,但從杜甫流寓秦州時所寫“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詩句中可見,唐朝時天水的父老鄉親常常懷念李將軍功績,并議論要公祭李將軍。現在可考的李廣墓是于大清乾隆歲次已未(1739年)仲秋谷旦重建的“飛將佳城”,墓地有墓碑、墳冢、護冢馬、祭祀殿。1936年,此墓又一次進行過修繕。改革開放以來,慕名前來瞻仰、憑吊李廣的海內外游客與日俱增。1995年,新加坡一個30余人的旅游團在參觀李廣墓后,主動留字捐資。其中一位華文陳老師說,飛將軍李廣在海外,尤其東南亞一帶享譽很高。他留下了地址表示要募資重修李廣墓。每年清明節,市民與學校師生都前來掃墓。天水市秦州區還有飛將巷,居住著李廣的后裔,他們的祭祀香火也是經年不斷。近年來,李廣墓又擴建為飛將公園。據記載,如果到敦煌就可以有機會品嘗到甜美的李廣杏;如果去湘西旅游,就可以看到那里的土家族民俗:村民在娶親的花轎上,把插有寫上“李廣在此”的三支箭當作保護神;還有在關隴一帶,關于李廣射虎、石馬踏青、“飛將軍”由來等許多的民間故事,都令人信服地表明,漢將軍李廣是人們心目中的戰神,他魂歸民眾,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史記》作者司馬遷與李廣曾同稱臣漢武帝殿下,但李廣是歷經三朝的“老將軍”,真正與司馬遷同朝侍君的是李廣的孫子陵。司馬遷與李陵也只是一般關系,興趣愛好并不相同,但在李陵遇難,受到誣陷時,司馬遷卻毅然以陵平素能守信明義,急赴國難的操守品德,替陵向上陳述。為此,司馬遷也受到攻擊,并被定為誣上罪,慘遭過宮行。受此奇恥大辱,司馬遷多次想到自殺,但終因考慮自己早年失去雙親,又沒有兄弟親人,父子相襲,世代執掌著編纂史書的職責,同時又為了能將自己用心血寫出來的著述彰顯后世,才暗自忍辱茍且活了下來。于是,這部研究天人之間關系,通曉古今變化的歷史名著《太史公書》(即今《史記》),才得以藏之名山,留于后世。后人因此把司馬遷尊稱為“史圣”。他所寫《史記·李將軍列傳》不僅成為后世史傳的典范,又是文采飛揚的文學佳作,常常被人們選入各種文本。
雖然,司馬遷對李廣家族情有獨鐘,但他寫史是據事直書,堅持實錄原則的。如前所述,《史記·李將軍列傳》在揭示李廣將軍崇高一面的同時,還表現了英雄人物平凡真實的另一面,如背時運、被卡脖子、殺降、斬卒、誘敵落空等。特別對李廣之死及其家族的遭際,寫得入木三分。早在文、景時代,李廣就已經為漢王朝效力了,但漢文帝只是在口頭上稱道李廣,而不真正任用他。景帝時李廣隨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有功,但為景帝兄弟間矛盾連累,沒有得到封賞。到了武帝時代,李廣的威望已經很高了。先后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上郡、右北平等地的太守,在鎮守北部邊關中,建立了重大功勛。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漢與匈奴的大決戰中,由于漢武帝怕李廣“運氣”不好,帶累戰局;衛青又出于私心,想要叫他的朋友公孫敖打前鋒,以便讓敖有立功封侯的機會。于是,竟不理李廣的要求和反對,把本應該打前鋒的“前將軍”李廣,硬是命令叫去東路,卻讓公孫敖打前鋒。東路行軍路程遙遠,缺乏水草,行軍中又沒有向導,因而迷失了道路,貽誤了戰機。事后追究責任,李廣十分氣惱。古語曰:“士可殺而不可辱”。在無法忍受書吏屈辱的情況下,為了氣節,李廣選擇了舍生就義,便攬起全部過失責任激憤地刎頸自殺了。這就是李廣之死的真實情況。由此不難看出,李廣刎頸,不是因為他無能,也不只是簡單的過失問題,而是有著復雜的政治環境條件和背景的。為了表明這一復雜的背景,司馬遷把李廣和其弟李蔡作了比較,同時還舉證了李敢和李陵全家被殺的事例。司馬遷認為,李蔡是個德能算“下中”的人,但他居然當了宰相,封過侯。當然,李蔡本人也并沒有什么惡。但當朝在逼李廣自殺后,竟給李蔡一個“侵孝景園堧地”的罪名,將他殺害了。李廣的兒子李敢,一個少年英雄,因出征匈奴有功,曾被任為郎中令,位居九卿。因恨衛青排擠他父親,打過衛青。對此,衛青隱忍不言,而他的外甥霍去病,就是那個把漢武帝叫姨父的人,竟借武帝打獵之機,將李敢射死。一個堂堂將軍被射殺后,武帝不僅不追究責任,還包庇對人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你看,這種皇親國戚關系網十分了得。更為發指的是,漢武帝天漢三年(前99年),李廣之孫李陵身負漢王之命,率五千步卒出征匈奴,與幾十萬大軍遭遇苦戰,將士戰死殆盡,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被俘。此時,漢武帝聽流言說是李陵為匈奴人訓練部隊,于是一怒殺了李陵全家。后來才得知,替匈奴訓練部隊的人,不是李陵而是一個毫不相干的李緒。通過以上例證,就是司馬遷不明講,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到,李廣祖孫三代人的悲劇,并非偶然,而是由漢王朝統治者與其寵信們的丑惡及其摧殘人才的用人線路所造成的。李廣的悲劇,簡直就是一曲動人魂魄的悲歌!在此后中國歷史上,大凡遭際多劫、壯志猶存的人,無不從李廣的悲壯中得到激勵。
司馬遷以上對李廣將軍的全面描述,使人們更加覺得李廣這位英雄人物血肉豐滿、光彩照人、真實可信、值得敬仰。那么,司馬遷是如何評價李廣的呢?他認為,李廣雖然口納少言,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點,但瑕不掩玉,卻總是一個善于用超凡的卓越行為證明自己,具有臨財廉、與士信、取與義、恭儉下人的品格和公而忘私、急赴國難、奮不顧身、勇于犧牲精神的杰出人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馬遷以小博大,用來比喻李廣影響力和人格魅力的諺語。現在看來,這個確切比喻,實在耐人咀嚼,意味深長,足以令那些以李廣不足和沒有被“封”候而向其發微的人汗顏。
王侯不足羨 英名萬代傳
以“封”侯論史的人,把封侯拜相作為一個人成功成名的唯一標準。因而,認為李廣和馮唐都屬于“只知道使刀舞劍,揮毫潑墨的武夫和文人”。為了表明這種觀點是對的,他們有時還講起了事物的矛盾性和辯證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他們的悲嘆。但,唯物辯證法始終認為,離開了唯物論的辯證法就是形而上學。
唯物史觀認為,生活在歷史上的每個人,都對社會歷史多多少少起過一定的作用。所謂“知名人士”是指那些在社會歷史進程中,起 作用較大的人物。換句話說,看待或評價歷史人物主要不是看其“封”侯與否,而是要看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唯物史觀還認為,任何杰出人物,其作用都是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這些原理對李廣、馮唐都不例外。馮唐,即西漢時期的名人賈誼。他十八時就以能誦詩著書稱名于世。漢文帝時被召為博士,皇帝詔下議論問題,年輕的賈誼對答如流,曾一天連升過三次官,可謂才華出眾。但,由于他政治上主張改革,不僅不能封侯拜相,還遭到當朝保守權貴們的謗毀,先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來,文帝又召回他當了梁懷王的太傅。當時,他所寫《治安策》和《論積貯疏》等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治國方略,如削弱諸侯領地和權利,抗擊匈奴邊患,獎勵農耕,積貯糧食等,可以說是“西漢一代最好的政論”,顯示了他見微知著和富有遠見的改革家風度;他的《過秦論》和《吊屈原賦》,又從另一個方面表現了他見識深遠的史學觀點和超拔文采。然而,由于梁王騎馬墜死,賈誼只落得個“為傅無狀”的境況。在自責中,賈誼憂郁而死,享年僅33歲。偉人毛澤東也曾為此動容,在多次講話中,說到歷史上年輕有為的名人時,都講到過賈誼。后來,還專門寫過兩首詩。其中 一首《七律·詠賈誼》:
少年惆悵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在這首詩里,毛澤東認為賈誼政論抵得過“雄兵百萬”,而其命運卻如同屈原一樣遭受排擠。對此,毛澤東表現出“千古同惜”的感慨和對青年一代的一往情深,同時也流露出對改革的一意向往和對奸佞的憤恨,還特別突出了才高終受人猜忌的這一古今難免的“人才邏輯”。“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因功高難封,其遭際不也是與賈誼一樣的嗎?毛澤東喜歡邊塞詩,更喜歡漢飛將軍李廣,他曾揮毫用蒼勁瀟灑的筆鋒,寫下了王昌齡的詩《七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西漢時期,正是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抗擊外敵,保護和促進農耕經濟發展,鞏固封建制度等,雖然都為李廣和賈誼提供了成名的舞臺,但由于當道的權貴們排擠李廣、賈誼,使他們遭受到不公正待遇,其摧殘人才的用人路線又使他們的才華無法完全展現出來。非不為,是不能為也。這是由李廣、賈誼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條件決定了的。再從我國科考狀元成功成名的情況來看,真正在歷史上能象賈誼、李廣一樣有名的又能有幾個人呢?據資料,從我國公元622年開科取士算起,到1905年廢科舉制的1300年間,有案可稽的狀元約有500—600人,而真正有人稱著的知名狀元,僅唐代的武狀元郭子儀,宋代的文狀元文天祥。即就算上晚清的一代帝師翁同龢,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孫家鼐,“狀元資本家”張謇等 ,也才不多幾個人,其余絕大多數都是在歷史長河中被湮沒無聞了。所以說,一個人能否成就偉業,出類拔萃,不完全是個人能力所左右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就講的是這一點。
當然,歷史人物對社會歷史的作用,是促進或阻撓,是加速或延緩,還要看他們是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或落后,發展或反動。在社會歷史環境等復雜因素中,意識和精神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屈原、賈誼、李廣等名人的共同特點是認為“民為貴”,“社稷為重”,講高“節”,把個人名利和地位置之腦后;為祖國的安危和前途著想,敢講真話,敢沖鋒陷陣。我們所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含義雖然與過去不同,但象李廣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奮不顧身和勇于犧牲的精神,應該說是我們偉大民族的傳統美德、寶貴財富和重要文化遺產。毛澤東講過,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就值得稱贊;只要有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糞土當年萬戶侯”,我們為什么還要以封“侯”與否和個人不足向李將軍發微,去苛求這位古人呢!
另外,李將軍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是源于他的故里天水這塊沃土,又折射著隴右文化乃至中華優秀文化光輝的。天水是我國絲綢之路西出首都長安的第一重鎮。先秦時期,這里西戌、氐、羌等民族聚居,秦人輕死重義,獎勵耕戰的價值追求和不畏艱險、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都對李廣有很深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里又經過了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洗禮,尚武習俗,正直勇敢,勇斗權貴和置個人生死榮辱與不顧的氣質品格,長期浸潤著李廣等英雄人物,成為孕育他們成長的重要歷史環境條件。正如我國著名軍旅作家楊聞宇先生考察天水文化后著文所講:古今往來,從天水走出或滯留過一系列政治軍事文化方面的名人,而在歷史長河中崛起得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是慣于征戰的軍事將領。李廣是中國歷史上名符其實的戰神,千年過后,李白、杜甫、王維、王昌齡、李商隱等詩人還痛惜不己。天水其所以能 聲名遠播,也與歷朝歷代活動于此地的軍旅中人的文化素養、個人氣質天然連襟。從天水走出,滯留過的李廣、趙充國、諸葛亮、隗囂、符堅等,近代的于右任,鄧寶珊,……有哪一個是沒有文化或者文化膚淺的赳赳武夫呢?
壯哉,李將軍!
最后,我以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文化中國》稱著的文學家霍松林先生在李廣墓擴建為李廣公園時賦的詩作結尾:
鄉人慕飛將,護墓建公園。
杰閣初迎日,喬松欲柱天。
王侯何足羨,桃李不須言。
百戰摧強虜,英名萬代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